融合+做中學 解課綱困境
最近讨论一○八课纲应该纳入何种内容,爆发极大争议。国文老师抗议,新课纲删掉顾炎武〈廉耻〉,学生不再有机会思考「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而某作家则反驳,「国文课」什么时候变成「道德课」?
种种争议,都是因为大家的思考被限制在传统「扩张」的加法教学迷思,因此当知识爆发时,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无法兼容并蓄。在此框架的限制下,现行的解决方式是「选修」。每个科目学分减少,少量多样,项项皆学,样样稀松。于是乎大学教授告警,在一○八课纲的设计,高中自然学科的必修时数过少,无法接轨大学教育。联发科大老板更是忧虑,新一代人才出现「素质断层」。
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反向思考,采用「融合」的减法教学,并加入「做中学」的机制。「国文课」当然能变成「道德课」。经由融合,国文、历史、地理和道德这些人文知识都能同时学会。具体作法是鼓励不同科目的老师合作,共同设计跨学科的课程。例如,以历史为时间主轴,让国文、历史、地理和道德的老师共同规画课程,以创造更具连贯性的学习体验。
那么科学工程方面呢?微积分、物理、化学等,只是描述自然现象的不同模型方式罢了。我们没有足够的想像力,参透表象,吾道一以贯之。我个人的发现,以计算机程式语言为基底工具,我们可以融合科学及工程的每个科目。具体作法是采用「做中学」方式,以实际专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特定问题的过程中,同时涉足不同学科领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家长问我,他们的子弟何时学程式语言最恰当。我反问:「如果要学会英文会话,何时开始较好?」答案是,愈早愈好。
学不会程式语言,原因有二:其一,有些程式语言的设计不佳,不易弄懂。现代的语言如Python就很趋近于英语会话,应可解决此一障碍。其二,教学的老师往往能够深入,无法浅出,将简单的教学复杂化,因此学生愈学愈迷糊。整合英语学习和程式语言学习是一个创新思维,例如在英文课程中引入编程概念,这样的结合可以促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我发展一套教材EduTalk,目标是让学生可同时学会Python并完成高中所有物理实验。这是一个融合教学的范例。
本学期我和谢仁俊教授合开「开门见山」通识课,在介绍物联网及AI知识时,同时融合社会现象,想解放学生的想像力。例如,我介绍一些AI应用的范例后,借由这些范例,提出「人和AI结婚有意义吗?」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婚姻」这个人类学的一个基本议题。
下个学期,我受邀到清华大学的政经学院授课,院方希望我教学生如何将AI融入政治及经济。我的功力不足,只敢勉强承诺以智慧城市的观点,很粗浅的探讨AI如何将科技融入社会及艺术。政治及经济是很复杂的学科,远超我能力,但是我深信必定有融合方式,留待专业的教授来达成,鼓励学生以做中学的方式设计并实现一个结合科技、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应用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