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策|绘本教学的融合策略
绘本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绘本被普遍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我基于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出任务驱动、绘本激趣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内容与实际任务相结合的方式,将绘本教学融入“任务”,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实现核心素养的“不教之教”。
聚焦整体任务,解决学科教学中抽象要点的教学难题。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为例,二年级语文教学要点既包括认识字词、理解句子,阅读与理解简单篇章等目标,也包括使用和理解标点符号。其中标点符号抽象性较强,教师仅单纯讲用法难免枯燥,学生难以理解掌握。鉴于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任务驱动绘本阅读方式,以主题相符的绘本,帮助低年级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完成理解和掌握标点符号的整体任务。
以《感叹号》为例,该绘本的主题围绕感叹号展开,讲述的是一个感叹号在众多句号中寻找自我并最终找到自身价值的故事。这本绘本让感叹号化身“表情帝”,幽默风趣且不动声色地植入了自我确立、身份认同等深刻话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对这一绘本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并掌握感叹号在绘本中的表现形式和功能,理解并认识到感叹号的感情渲染功能,最后在实际的读写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感叹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转变教师角色,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在推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落地过程中,教师担任着任务设计者和分配者的角色。教师以引导为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具有吸引力、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绘本教学来说,教学任务的设计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好每一个细节,而是要设定一些大的目标和框架,然后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我探寻、自我训练、自我检验,以此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例如,针对绘本《感叹号》的教学,教师可以设定以下几个阶段性学习任务:阅读理解任务,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通过问题讨论、共享阅读等形式,探寻绘本的深层意义;文本分析任务,让学生对绘本中的“感叹号”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重要性以及使用的原则;创作任务,让学生在汲取教材经验之后自我创作短句或小故事,进一步提升他们在语言使用方面的能力。教师通过设计和实施层次分明、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将有力推进学生对于绘本《感叹号》的理解和掌握。
重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协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绘本教学中,学生往往以学习小组形式,围绕学习活动有效开展合作共学。当个体学习活动与小组学习结合在一起时,学生之间的知识碰撞和启发,就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量场。
以《感叹号》为例,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可以借鉴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有意义的任务。比如任务一,引导学生理解《感叹号》的主题和深意。我们以对话和探讨的方式呈现,学生阅读绘本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感叹号》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对于故事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任务二,理解和感知绘本中感叹号的运用和特色。学生被引导寻找绘本中感叹号的特殊之处,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绘本中的感叹号是怎样表达个性和情绪的?” 通过此任务,引导学生理解和感知感叹号的语言特性和功能。任务三,探索感叹号的使用规范。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感叹号?”然后让学生以实例说明,借此强调感叹号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感叹号的使用规范。
教学活动中,每个任务都设置开始、过程和结束的明确步骤,以及所期待的结果。同时教师让各小组成员认领任务,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寻找解决思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主动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大胆汇报展示。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可以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更深入理解绘本《感叹号》的主题和感叹号的使用,也能在团队中增强协作意识,习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入绘本教学,可以释放绘本教学的价值,有效补充学科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养提升提供有益支撑。
作者/李敏君,单位系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花园小学
编辑/崔毅飞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