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成熟的眼光,看待新生的飞凡?

文|德福

最近看到一条廖凡主演的广告片,是飞凡汽车发布周年全新品牌的广告片——《名字》。

“这个世界或许有平凡的字,但从来没有平凡的名字。”你习以为常的名字里总是饱含了父母字斟句酌过无数次的祝愿和期待。初生的希望,名字中蕴含的期待,都被这条片子展现的淋漓尽致。

名字代表着期望,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做到四个字:“名副其实”。但同样也有很多人觉得,一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一家企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毕竟现在的素人蹿红也是瞬息之间的事情,而像抖音这样,一年之间从默默无闻变成巨擘的独角兽也不在少数。

但事实上,我们都过于乐观的估计了我们在一年时间里所能带来的改变。举个例子,即使如改名Meta之后的脸书,一年时间也就能够让扎克伯格在元宇宙中的虚拟形象长出两条腿。而在特斯拉成立的第一年,特斯拉的两位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才刚刚找到马斯克。

但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在科技界和汽车界里,一年的时间就足够发生一场巨变?那多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铺垫,有着充足的技术和资源的积累,才足够让一家公司在兼具天时的机遇下完成蜕变。

但在其中,我们会看到一个很例外的角色。它虽然只成立了一年,但已经推出了第一辆旗舰车型;也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建立起了完备的自研+共创的模式;与此同时,也确定了自己持续发力智舱和智驾的赛道,并且它要在2025年成为中国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头部企业。它似乎跨越了所有企业初生时的懵懂,有着与年龄不相衬的成熟,它就是有着“非凡”速度的飞凡汽车。

如何“前置”高速发展所需的积淀?

我们该如何解读飞凡汽车所展现出的这种“非凡”速度?首先能够提供线索的,是它的朋友圈。众所周知的是,飞凡汽车所背靠的,正是上汽集团这棵参天大树。这使得飞凡汽车在创业初期,便能够享有老牌大厂的铁杆朋友圈。从设计到生产,从如何建厂到怎么排布生产流程。飞凡汽车的体验就像是在电脑游戏里面刚建号就已经满级,直接可以上手打怪。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如何赢在起跑线上真的是任何一个创业公司都梦寐以求想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汽车圈,“创业”便意味着成本。不仅是那些显而易见的搭建厂房、组建团队的成本,更有那些隐形的试错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大牌供应商们的壁垒。

举个例子,很多新造车企业很喜欢彰显自己在某个细节的设计或制造成本高的令人咋舌,实际上这就是试错和供应商壁垒带来的成本。在此我又要拿罗永浩老师来举例了。当年的锤子手机制造和交付的步履蹒跚,原因就来自于供应商们对于成熟企业和创业公司的“区别对待”。而这种现象在汽车圈中,只会更甚。

所以,飞凡汽车的坚实背景不仅让它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避免了很多试错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可以在品牌诞生初期就能够与NVDIA、ZF、HELLA、LUNIMAR等全球智能驾驶标杆的企业确立研发和量产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它将很多企业在摸爬滚打多年才能够有的“人脉”资源,完成了前置。

通俗一些来说,这些有着丰富智能驾驶配套经验的企业,会为其提供最成熟、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也会依照品牌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虽说大家一众新能源品牌的供应商可能看上去差别不大,但是吃的是这些品牌的“大锅饭”还是单独“开小灶”,最终呈现在产品上的效果可是千差万别。

除了在智能驾驶方面与巨头们的结合,依托上汽集团的资源,飞凡汽车还能跨界与传统巨头携手共同转型,其中就包括与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转型,加快综合能源服务站点建设。这不仅是拥有人脉的结果,更是在电气化时代将人脉转化为共赢的全新思路。而这种思路也体现了飞凡有着脱胎于传统车企的全新思考方式。

如何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变成“飞得更高”

当然了,国内各大车企在汹涌的电气化大潮的感召下,也在纷纷创立子品牌或合资建立新品牌。但在这其中,也有不少企业落入“雷声大,雨点小”的窠臼。究其原因,就是依然受限于传统品牌的思路之中,没有理解新时代的消费者所需要的,并不只是一辆从燃油车变成电动车的交通工具。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的前提是“站”。在有着充足的底蕴和强有力的支持之上,飞凡汽车并没有“吃老本”,而是将这些资源赋能于自己的全新模式之中。正如品牌名一样“凡”是“飞”的基石和底气,“飞”则是自我突破的态度和在现有成就上完成再飞跃。

在飞凡汽车创立之前的几个月,上汽集团发布了全新愿景使命价值观。即:向“用户型高科技公司”全面转型,通过深入推进创新发展战略,全面发力“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新一代电动智能汽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飞凡汽车孕育而生。

对于飞凡汽车来说,“用户型高科技公司”既是对自己的定位,也是肩负起了作为上汽集团面向未来排头兵的责任。如何打造一辆年轻消费者喜欢的新能源车?如何成为有用户粘性,得到用户喜爱的品牌,这是一年之前摆在飞凡汽车面前的两道必答题。而飞凡汽车选择的解题思路,是从第一辆旗舰车型飞凡R7(参数丨图片)入手,用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品质,传达品牌所灌输其中的理念。

在今年三月,飞凡汽车与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宣布,将在设计、智舱、智驾与三电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整合创新研发资源,加速前瞻技术的布局和落地,飞凡智驾共创中心也随后揭牌。与众多新造车品牌的开局有所不同,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整合了旗下五大信息技术中心、乘用车技术中心、海外创新中心等资源,超万人规模的自主研发团队让飞凡汽车一开始就进入了全速冲刺的模式。

而消费者在产品层面上又能享受到什么呢?从飞凡R7“智驾卷王”的名号上就可见一斑。飞凡R7搭载了中国区首发的采埃孚Premium 4D成像雷达,8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等33个顶级感知硬件,配合英伟达Orin X芯片,硬件配置就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

而在行业首创的全融合算法的加持下,飞凡R7在毫秒级内,便能够完成感知、融合、预测、决策、执行的一整套应急反应。例如提前识别进入多岔口匝道的三角区域,就是目前各家车企在智能驾驶方面遭遇到的一个难点。而RISING PILOT可通过更远距离和更精准的综合感知,提前识别匝道三角区域,从而有更充裕的时间提前进行变道准备。这就是“卷”出来的优秀使用体验。而且值得一提的是,R7已经完成了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OA)测试,交付时即支持高速导航辅助功能。在全球目前已交付的量产车当中,具备高速NOA功能的产品几乎全部来自特斯拉等少数车企。

而在当代消费者所看重的交互体验方面,飞凡R7也是有着相当成熟的认知:“既然大屏是消费者选择的主流,那有什么理由不给他们最享受的体验?”于是,3+1巨幕便成为了飞凡R7智能座舱的核心。

中控大屏来自于京东方最新的OLED屏幕,分辨率高达2.5K。除此之外还有10.25英寸的仪表屏和12.3英寸的副驾屏连成一体,外部由硅酸铝化学强化的玻璃面板进行整体封装。而且还能跟全球首发的量产版华为视觉增强AR-HUD平视系统实现多屏联动。真正将多屏和大屏的体验结合到了新的层次。

简而言之,虽然飞凡汽车因为背靠上汽集团的优势节约了非常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但它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进行了数倍的投入,为的是给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智能驾驶体验。这便是飞凡汽车坚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从产品到服务再到最终的用户体验,都是服务于现代用户,尤其是已经对于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有感知的用户,懂得他们所想的在产品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除了产品之外,消费者最关心的,就是购车与用车的体验。飞凡汽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搭建起了完善的销售网络。东到上海,南到三亚,西至兰州,北至哈尔滨,遍布国内75座主流城市的核心商圈,飞凡汽车已经在全国布局了206家用户体验中心。以及在实际用车体验方面,除了和“两桶油”的战略合作之外,飞凡汽车建设了品牌充电站114座,权益充电站1100+座,第三方充电桩数量已达到54万余个。

通过渠道的建设,在新车上市伊始,就能够让用户在实际用车的过程中体验到完善的用户体验服务。这远比让消费者陪着品牌一起成长,体验感要好多了。

虽然飞凡汽车仅仅成立了一周年,但是已经为消费者高品质地交付了自己的第一辆旗舰车型飞凡R7,而且是以成熟的态度进行的交付。他们并没有给用户们一个需要后期OTA来不断修复BUG的半成品,而是一款成熟的产品。他们懂得虽然现在的消费者们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包容,但也有着衡量品质高低的准绳。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而言,花费30万、40万买车真的不是一件冲动消费的事情,而是说明对于这辆车、对于这个品牌寄予了厚望。

通过高品质的使用体验,以及足够“内卷”的智能配置,飞凡想要做的是让大家更全面、更具体的认知这个品牌,能够读懂飞凡将高阶智能的标签融入品牌本身的理念。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通过产品塑造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

这种信任,自然不会只停留在飞凡R7这一辆车之上。从今年开始到2025年,飞凡汽车将在每一年都会至少推出一款全新产品。R7的高品质交付所营造的信任,才是飞凡汽车接下来产品规划的基石。在未来,飞凡汽车会加大技术上面的持续投入和渠道上面的建设。通过产品和渠道建设两个方面的长期投入,巩固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助力飞凡成为初具规模和良好品牌口碑的企业。

在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上汽集团的赋能,为一个新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潜力和坚实基础,通过产品作为和消费者沟通的最重要的渠道,让飞凡汽车成为一家具有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新能源头部企业。也能够看到飞凡汽车站在上汽这个巨人肩膀上,思考的是如何带领整个集团迎接电气化新时代的考验,那就是如何在电气化时代向以用户为主导的企业进行转型。

现在的电动车行业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众多新造车企业好似站稳了脚跟,但是窥探其中,为什么诸多车主变成了品牌的狂热粉丝,忍不了品牌的一丁点负面信息,因为我们还是会惧怕这些品牌会突然间倒掉。

另一方面,很多传统企业正在经历大象难转身的困境,无法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在智能化时代完成转型。一周岁的飞凡之所以能够取得现有的成功,原因在于它在新时代的思路,整合所拥有的集团资源,完成了突破。这或许是很多车企在现在需要去关注的一份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