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良语-服务业需要卓内阁更多关爱的眼神

新任行政院长卓荣泰。图/本报资料照片

赖清德总统5月20日就任,新内阁团队也整装待发。产业界对于经济发展相关首长的人选如新任经济部长郭智辉、新任国发会主委刘镜清等,都有很好的评价,主因两位都来自于业界,实务经验丰富,对产业界现有问题应该都有所掌握,故对于未来的表现相当期待。

新任经济部长与国发会主委都来自科技服务产业,且赖总统竞选政见对于服务业的规划着墨不多,仅有大健康产业有被提及,因此,我们对于未来政府如何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感到充满不确定。

我国服务业多属于中小企业,目标市场多聚焦在内需市场,所以发展都很受局限。再加上服务业数位化与提升附加价值等转型都尚未成功,因此,服务业的国际发展不佳与从业人员薪资不高的议题,时常被提及,但一直没妥善解决的主因是解决方式的问题。

制造业的数位转型思维 不能直接套用在服务业上

举例来说,在数位转型上,过去的政策多以原本协助制造业发展数位化的思维设计/选择数位工具(如POS、ERP、客户管理系统等),然后对业者进行辅导与导入。但是对于广大的中小型、甚至是微型服务业者而言,进出货品搞不好只是运用记事本,顾客管理只是利用电话簿。如为导入而导入、为辅导而辅导,对其没有产生实质的效益。就像近年来政府推动的云世代转型计划,立意良善,但未能了解业者实际状况,只沦于为达KPI而执行。当没有政府资源时业者就会回到没有运用数位化工具的状态,这就是过去政府一直积极、努力辅导协助,但业者数位化程度仍不见起色的真正原因。

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服务业如何提升利润与加薪?

而提升附加价值转型的发展不见起色的原因,则是国人还未调整原先强调CP值的思维,还是重视物美「价廉」的观念,就连媒体也常常报导「铜板美食」、「铜板小吃」,似乎价格低就比较好,涨价就是不好,这样的观念也影响政府作为。当知名业者打算调整价格时,政府单位就会邀业者喝咖啡、出动查价小组前往查核,期待透过这样的方式让业者感受到社会不要涨价的期待。不过,好的商品跟服务本来就是有价的,若只是希望业者求精进、求突破,却还没准备好接受业者因此而调整价格,那业者怎么会在提升附加价值上进行投入?当业者没有提升附加价值时,又怎么能提升利润?然后再拿提升的利润增加员工的薪资与福利呢?在不希望业者涨价时,又一味批评服务业的薪资成长不如制造业,拉低全民的平均薪资,岂不是倒果为因吗?

发展服务业国际化,亟须跨部会整合协调

在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方面,就专业服务方面,因为新任国发会主委与经济部长都是个中翘楚,但在一般服务业国际发展方面,除要真正协助服务业者到海外发展、解决在海外市场所遇到的困难外,对于一般的批发、零售、餐饮等服务业的国际化,就必须要引进外国人来台消费。外国人来台的目的可能是就业、就学、旅游、医疗、参与活动、商务(包括会展)等,牵涉面向很广,需要整合各部会的机制来推动,才能引进更多的外国人士来台,进而引发更多的在地消费。过去有经建会/国发会的角色进行协调,在发展制造业、高科技业与国际贸易时成效良好。不过,近年推动服务业发展时效果相当有限。因为国内旅游房价高涨而让外籍旅客却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让大量的国际学生来台求学、国际人士来台享受台湾高品质的医疗、医美服务等,都欠缺完整配套。结果是各部会各自为政,不但造成旅游、教育、医疗等产业发展受阻,也让一般服务业的国际化受到严重影响。

协助服务业发展需要有服务的思维,而非过去制造业的思维。主其事者,不能自认为逛过百货公司、便利商店就懂零售业;去过餐厅用过餐,就自认为懂得餐饮业。服务业的水很深,它虽然未必含有高技术、高科技的含量,但若思维不转变,不能从更细腻的角度、更全面的整合去处理,那么就算了解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无法提出适当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