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从中华出发 重建两岸稳定关系

旺报社评

今年是孙中山逝世百年、连胡会20周年、马习会10周年3个重要历史节点,面对「友情诚可贵,民主价更高,若为利益故,两者皆可抛」的川普2.0,这3个历史节点所承载的中华意识,应有助于两岸僵局的化解。新年新希望,赖政府若能审视中华文化对台湾的价值与历史意义,及台湾对中华民族的责任与使命感,当能找到两岸务实的相处之道。

两岸一家人 求同存异

《TIME》杂志在川普就职前夕发表专刊,认为川普是一股难以预测的改变力量,无论人们如何看待他,他都以10年前无法想像的方式改变了美国。未来4年,他将进一步改变世界,尔后美中「大两岸」关系,必然风起云涌,前途难卜。身处夹缝的台湾,在「只谈价格、不谈价值」的磅秤上,若不修补与北京之间的「小两岸」关系,就无法找回台湾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的发言权与主动权;而昔日高举的「倚美抗中」,也将陷入无人可靠的窘境,这是台湾正面临的最大问题。

然而,两岸官方对话趋近「清零」,台湾要如何让自己不上菜单而上餐桌?新年伊始,我们或可回顾孙中山逝世百年、连胡会与马习会这3件历史事件,找出背后共通点,来做为摸索眼下两岸关系何去何从的指引。

这三者都以「中华」为基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核心,强调国族认同与文化一体性,他提出「振兴中华」,试图凝聚分裂与动荡的人心,建立现代化国家。连胡会提出的「和平发展的五愿景」,以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为基础,强调携手振兴中华是共同目标,尝试透过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弥合政治分歧。马习会则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以「九二共识」为基础进行对话,象征双方在承认「一个中国」的理念下寻找政治合作的空间。

两岸政治差异明显,一方是中华民国的民主体制,另一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但共同拥有中华,中华不仅是一种政治概念,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从孙中山革命到连胡会、马习会求同化异,均展现出中华的能量;这种能量足以跨越分歧、促成团结。

从中华出发,孙中山的理想、连胡会的破冰及马习会所象征的两岸一家人精神,都聚焦在求同存异与团结。因此,如何将中华作为一种包容性的价值,让两岸能在坚持各自政治体制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与民族认同实现和平发展,这3件历史事件值得反复咀嚼。

命运共同体 和平发展

对民进党而言,长年以来的分离主张,让他们对中华疏离,甚至避讳,不少人认为这会与统一画上等号,难与党的路线调和。但中华是两岸共享的资产,「台湾」与「中华」并不互斥。

在选举策略上,民进党惯以「台湾人vs.中国人」的对立叙事催化投票动能,从短期效果来看,有助巩固基本盘,但长期来说,却是台湾社会陷入认同分裂的根源。因此,民进党若能从隐含排他性的台湾主体性,转而拥抱具备包容性的中华文化,不仅有助化解内部族群认同,更能在中华的屋顶下,重拾两岸大交流、大开放、大合作的荣景。

从孙中山的历史遗产到连胡会与马习会的经验,中华作为一种文化、民族和历史共同体,实为两岸和平的支柱。民进党政府如何在坚守台湾主体性的同时,承认「中华」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这将是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务实道路。

川普与习近平通话,并希望上任百天内访华,显示美中竞争格局虽不变,但会透过对话不失控;与此同时,川普一方面宣示不会让美国大兵卷入海外战争,暗示台湾不该期待美国出兵介入台海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又指控台积电垄断晶片,要对进口台积电晶片课征关税,台湾将承受川普政府政治、经济双重打击。

面对「让美国再伟大」浪潮,「倚美」不再是维系台湾命运与台海稳定的良方。赖政府是该反求诸己,重新调整两岸关系;重建的密码就在「中华」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