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大陆制造业仍有瓶颈需突破

旺报社评

美国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00%、对太阳能电池征收50%、对钢铁、铝、电动车电池和关键矿物征收25%关税,几乎同时大陆发布2024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取消制造业最后2个外资禁止投资项目,等同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投资,代表对制造业竞争力的自信。

制造业全面开放投资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也是大陆最早对外开放的领域。如今大陆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3年大陆制造业增加值全球比重占约30%,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陆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出口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近年大陆高端制造业的突破,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国产C919大飞机研制,形成了集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布局,实现在新材料、现代制造、电子资讯等领域技术的集群式突破;新能源汽车带动了晶片、电池、自动驾驶、车载软体等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

不过,大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28.1%下降到2023年26.2%,2013年至202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口制造业占比,同步下降近7个百分点。大陆在大飞机、电动车等先进高端制造业虽有所突破,但制造业整体还是处于中低端,加上服务业还难以完全承担起拉动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引起大陆高度重视。

造成大陆制造业比重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自2000年以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比重都出现下降趋势,无论是制造业占比本较低的美国、英国、法国,还是占比较高的日本、德国、韩国,亦或是墨西哥、巴西、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皆如此。其次,先进国家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实施「再工业化」,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再加上其他新兴经济体承接产业转移,使大陆制造业升级面临双重压力。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英国、美国、日本等先后成为经济强国,都与大力发展制造业相关。当一个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合宜区间后,制造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带动、出口扩张等方面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而服务业效率提升能够起到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那么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制造业比重下降就被视为成熟的「去工业化」。

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若经济发展尚未达到这一标准,制造业比重出现过早、过快下降甚至「脱实向虚」,就应当警惕。过去的经验证明,一些后进经济体过早「去工业化」,不仅使其失去了制造业就业岗位、降低了工业品出口能力以及透过制造业获得技术积累的机会,也让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路径遭到阻滞。况且,即使美国,近年来也意识到产业空心化对经济社会的伤害,开始吸引制造业回流。

大陆人均GDP已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2023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1.34万美元,正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从历史上看,成功跨越陷阱的国家有一个特征,即工业化后期通常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后时期,同时也是制造业比重最高的时期,例如上世纪的日本和韩国。与之形成对比的巴西、阿根廷等,经历一段高增长后,制造业占比快速下滑经济成长几乎停滞,因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将制造业比重保持在合宜区间,是大陆经济能否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

制造业稳定投入机制不健全、综合成本高,是制约大陆制造业保持合理比重的重要原因,主要有金融支持不足,税费负担偏重,产业人才欠缺,制造业同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成本收益关系不合理,资源要素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等。因此,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只是一小步,更要持续优化经商环境,以具体政策让国企、民企和外资「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制造业更加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