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人道、透明、务实处理金门海难
旺报社评
2月14日大陆一艘「三无」快艇进入金门海域捕捞,在躲避我海巡查缉时翻覆,造成4人落水、2人遇难憾事。消息传出,大陆许久未见的「反台」民粹瞬间重燃,大陆国台办以「强烈谴责」和「恶性事件」定性,民进党政府理直气壮,完全没有察觉背后可能的危机。
未察觉背后潜藏危机
就理性面而言,事件真相仍不明朗,大陆快艇有无触法、我方执法是否适当、救援落水陆民有无疏失,都需要由检调单位厘清。但两岸关系濒临冲突当下,尤其两岸民粹力量崛起,相互仇视,这起意外将对两岸关系造成非常不确定的影响,两岸政府与相关团体、组织都需要用最谨慎、务实的态度理解、因应,若处理不当,很可能激发两岸新一轮对抗。
其一,此次金门海难虽是一场突发意外,但偶然中有其必然。这是海巡署对越界大陆渔船采取高强度查缉措施下,注定迟早发生的事件。根据海巡署统计,2017年至2023年11月,取缔大陆抽砂船19艘次、没收16艘次,查处非法越界大陆渔船9171艘,扣留392艘、没入83艘。我方长期大动作查扣大陆船只,如今闹出人命,大陆以强硬动作回应,乃师出有名。
其二,金门海难爆发后,台湾社会无感,但大陆网民汹涌澎湃。有网路文章重提清廷强硬处理英国商船致2名中国船员死亡的典故,借古喻今意味浓厚。还有网民要求大陆中断向金门供水、派出海警在台海争议区域护渔,甚至出现击沉台湾海巡船等激烈建议。台湾再次成为大陆网民情绪宣泄口,民意压力下,陆方姿态只会更加强硬,也预示赖清德上任后,两岸情势只会更凶险。
但反过来看50年两岸关系,从对抗、隔绝走向沟通、交流,正是从处理两岸海上悲剧与渔业纠纷为始。1990年代我军警严厉打击大陆偷渡、走私,强硬处理两岸渔民纠纷,1990年两度爆发「闽平渔号」事件,91年又发生「闽狮渔号」事件,前者造成大陆46名偷渡客死亡,后者海巡队扣押2名大陆渔民引发纠纷。事件初始两岸各执一词,情势紧张,最终解方由双方红十字会处理,不但完成善后,双方并签署《金门协议》,同意以务实、人道方式搁置分歧、解决争端,也为后来两岸两会协商机制奠定了基础。
以金门-福建模式处理
北京与民进党政府的关系,远比1990年代更棘手。首先,两岸官方早已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却因民进党不接受两岸当年达成的共识而偏废,时隔8年两岸互不相让。其次,金门海难事件的本质是政治分歧,大陆不接受台湾划出的「界线」,认为是「渔民传统捕鱼区」,也不接受我海巡的处理方式。解决「界线」问题需要协商,但涉及疆域、边界等政治深水区,连马政府任内都难以排入议程,遑论民进党政府。
1990年代两岸仍有密使穿梭,当时的台湾认同一中,愿谋求国家统一,国共两党系出同门,都是民族主义政党,才会同意搁置分歧,坐下来谈。如今国内外情势丕变,民共两党属性截然不同,既无历史连结更无情感相系,网路时代双方都需要回应内部民粹压力,两岸互动维系不易。从疫情期间两岸纠纷无不「小事化大」,就可以看出两岸关系走向撕裂,金门海难又让人看到相似的苗头。
当下应思考如何降低事态,防止蝴蝶效应。无论如何,死亡的是大陆渔民,台湾须承担主要责任:第一,人道为先,厘清责任的同时,应对遇难陆民家属致哀,并承诺合理赔偿。第二,调查过程务必公开透明,应以适当方式邀请陆方专家共同调查。第三,陆委会应授权金门县政府,以行之有年的金门-福建沟通模式,与对岸窗口协商处理。
金门海难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外界对选后两岸关系改善的期望。但是,危机可能是转机,过去8年两岸错过太多转机,若不想骑虎难下、兵戎相见,还是要尽最大的善意与智慧,回到沟通协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