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善用经济实力避战
旺报社评
2021年在疫情持续干扰下,两岸反而同步创下亮眼的经济成绩。台湾以6.28%成长率创11年来最佳表现,大陆亦以8.1%创10年新高。但今年遭遇逆风,亮眼的表现恐难以为继。
两岸需留意疫后风险
1月底IMF公布2022年最新经济数据预测,全球经济成长率从4.9%下调到4.4%,美中两强都被大幅下修。美国从原本预估的5.2%调降至4%,大陆从5.7%下调至4.8%,不能保5。台湾预估值仍维持3.3%不动,但较2021年少掉近3个百分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不容乐观。
个中原因,除了成长基期早已被大幅垫高外,从黑天鹅变成灰犀牛的新冠疫情,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干扰因子。疫情大幅限制人员跨境移动,重创观光旅游相关产业,也让全球供应链瓶颈迟迟无法缓解,从丹麦航运咨询机构Sea Intelligence每月发布航班数据,可一窥其严重性。
各国供应链产能已陆续恢复,但最近1个月全球迟到船只平均延误天数,仍高达7.33天,并未明显改善,全球货柜船期准班率,更持续创下32%的历史新低。疫情前,这两个数字多落在4天及70%上下,差距1倍以上,显见塞港缺柜问题严重,这是今年全球供应链的一大挑战,也会对全球经济带来高度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两岸更需要特别留意此一风险,原因无他,两岸经济很大一部分动能来自出口,这主要取决于全球贸易的消长。去年两岸经济表现特别亮眼,是因为疫后全球需求大爆发,是短期因素的促动,而非长期性优势因素所带动。
一旦全球贸易出现变数,两岸经济势必跟着动荡。根据IMF预估,今年全球贸易成长率将从去年9.7%滑落至6.7%,萎缩3个百分点;WTO更悲观,认为将遽降至4.7%。海外需求不如去年旺盛,对高度仰赖出口的两岸来说,是一个强烈警讯。特别是在去年两岸出口同步写下新页之际,这样的风险,更不能轻忽。
另一方面,除了疫情衍生的供应链风险与不确定性外,今年需要留意的另一个变数是美国货币政策。从近期美联准会主要官员谈话不难看出,Fed升息箭已上弦,至少会对全球经济带来两大风险。一是企业债务成本将大举攀升,阻碍各国经济复苏的脚步。日前IMF总裁乔治艾娃以「泼冷水」形容美国升息,担心将对经济疲弱,尤其是背负庞大美元债务的开发中国家,造成强烈打击,甚至酿成债务危机。
对陆开放市场与投资
另一是新兴市场将面临资本外逃风险,加剧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这并非危言耸听。盱衡历史,美国上一波升息循环,造成新兴市场资金大举流出,其中又以大陆情况最为剧烈。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2015年底美国启动升息,结果隔年(2016年)大陆整体外流资金就高达7250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这一波因疫情而暴增的全球流动性,规模远远超过前一波,一旦资金流向逆转,冲击势必加倍,不容小觑。
综整来看,两岸今年来自外部的冲击,不只于商品贸易的波动,还包括资金流向的转变。在这两股负向推力的夹击下,今年经济情势会更加严峻与错综复杂。面对严峻挑战,两岸若能重启经济对话,商讨彼此合作机会与空间,想必更能有效降低来自贸易与金融的两大外部冲击。这并非痴人说梦,光以半导体产业来看,两岸就具有高度互补与整合的空间,而关键零组件的互通有无,更是构成两岸去年贸易总额创新高的关键所在。
贸易如此,资金链结何尝不也一样。尽管目前两岸投资往来因官方关系恶化而有所冷却,但基于市场与商机考量,包括台商与陆企在内,都还是对彼此市场抱有高度兴趣。最近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公开呼吁,希望台湾松绑陆资来台限制,不外如是。
这也是为何我们要大声疾呼,希望可以在国安无虞的前提下,对大陆开放市场与投资。就是希望两岸经济可以重启合作,共同应对接下来的全球经济风险与不确定性。经济对话是蔡总统善用最后两年任期,奠定历史地位的最佳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