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揭中國地方政府採購弊端 假投標充斥

中国近期的审计报告揭露地方政府滥用政府采购预算的情形,其中有些地方采购程序不符合规定、未公开招标、串通投标,甚至无预算却采购等,金额规模从人民币数百万到数十亿元不等。

第一财经报导,中国全国的政府采购规模一年超过人民币3兆元(约新台币13.5兆元),近期,一些省分陆续公开了2023年当地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这些报告揭露了政府采购程序不合规范的情形。

这些报告列出的情形包含无预算采购、超过预算采购、未履行公开招标程序、先实施后招标、串通投标、违规转包等现象。

据内蒙古的审计报告显示,有3个部门未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却花费了约1.17亿元采购;江苏的审计报告则提及,有300多个部门超过预算甚至无预算采购,共计花费约50.54亿元。

至于采购程序不合规定的情形,报导指出浙江的审计报告揭露,7个部门未依规定采购,涉及金额1.18亿元;湖南则有16个部门由厂商先提供服务后补签合约,采购流于形式,涉及金额约0.59亿元。

河北的审计报告则揭露有3个部门存在串通投标的情形,涉及1.18亿元;另有3个部门将政府采购专案违规转包,涉及1175.27万元。

报导引述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副教授黄昊表示,从审计报告中揭露的问题来看,政府采购管理相关违法违规问题仍然呈现普遍性,甚至部分地区涉及问题金额大、影响恶劣。

他认为,滥用政府采购预算的背后显示部分单位采购承办人员及相关代理机构专业能力不足、法律意识不强,对政府采购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足,这也是导致当前政府采购领域问题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湖北省政府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专家崔一兵指出,有些地方法律意识淡薄,为了政绩并加快推进专案,违反招投标有关流程,未履行公开招标程序或先实施后招标,但事后为了规避责任,于是就制造了一系列的所谓「假标」。

今年7月中国国务院发布「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强政府采购合作监管、提升工作效率。

黄昊表示,除了完善相关政府采购领域法律、制度、标准外,还要不断强化责任主体意识,遵守相关法规,并且积极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和相关利益人员对采购活动监督和回馈,通过建立透明的采购流程和资讯公开机制,增强社会对采购部门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