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观察|如何让“变美”更安心?——来自“医美热”的观察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题:如何让“变美”更安心?——来自“医美热”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林苗苗  肉毒素、玻尿酸、水光针……近年来,以注射美容和光电项目为主的“轻医美”“微整形”受到求美者追捧。国家整形美容质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接受注射美容治疗。  迅速增长的医疗美容市场背后,来路不明的产品、不正规的机构都是“变美”之路上的陷阱。如何让“变美”更安全更安心?

“轻医美”不等于“零风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医疗美容受到不少爱美人士的关注,特别是非手术操作的“轻医美”项目,更是格外受到青睐。  腾讯营销洞察近日发布的一份“轻医美”行业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医疗美容市场正以每年约15%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其中“轻医美”占据“半壁江山”,且呈现轻龄化、生活化、更悦己、更开放等趋势。  但是,“轻医美”并非零风险。  今年以来,全国已有多地查处涉及“轻医美”的相关案件:重庆市江北区警方破获一起涉医疗美容行业生产、销售假药案,查扣假冒伪劣肉毒素9万余瓶、麻膏150余公斤,涉案金额超2亿元;兰州市公安局成功侦破妨害药品管理案,捣毁家庭式医美“黑诊所”6处,查处用于存放肉毒素仓库3处,涉案价值1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一些求美者对医疗美容的风险性也缺乏充足认识。今年4月中旬,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了一名疑为肉毒素中毒的患者。患者在一家美容机构注射肉毒素后出现四肢瘫软、说话困难、呼吸不畅等症状,一度住进重症监护室。  专家表示,从根本上讲,“轻医美”仍是医疗行为,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如果患有一些基础疾病,或是因为美容过程中操作不当,都可能在术中、术后引起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美丽项目”要把好资质关

随着医疗美容市场的蓬勃发展,在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人“入局”医疗美容特别是“轻医美”行业,但其中不乏无资质人员鱼龙混杂。  对于医疗美容行业的准入管理,国家有明确规定。《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强调,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必须同时具备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等条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未依法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放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诊所备案凭证”,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与外科手术需要大型设备和手术团队、只能在医院开展不同,注射美容、激光美容等项目基本操作相对简单,也有更多非法行医现象,给监管带来一定困难。”国家整形美容质控中心副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医师龙笑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无资质人员在宾馆酒店或居民楼里租间房子就开展医疗美容项目;一些“黑诊所”与美发店、按摩店串通,让后者给自己输送客户。  “近日医院接诊的一位患者在‘私人诊所’打了好几针‘医美针’,脸部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但患者甚至不清楚注射的是什么,导致后续治疗困难。”山东省省立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主任霍然说。  专家提示,求美需要“擦亮眼睛”,以安全为基石,提前充分了解医疗美容项目风险,不要盲目听信营销噱头,客观、理性选择。同时,要选择正规机构,咨询正规医生,使用正规产品,医疗机构及医卫人员资质均可在国家卫健委官方网站查询。

多方护航“变美之路”

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大对医疗美容行业的监管整治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加强医疗监督跨部门执法联动工作,对医疗美容等重点执业活动组织开展联合专项整治;国家整形美容质控中心把降低注射美容并发症发生率作为今年工作重点;深化跨部门综合监管、严格规范医疗美容广告发布行为、各地开展医疗美容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多方正在护航“变美之路”。  “更好地监管医疗美容行业,需要线上线下并重,多部门协同,持续加强整治。”国家整形美容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医师王晓军说,要强化全行业人员对整形美容专业临床质量安全的意识,为公众营造一个绿色、健康、规范、高质量的行业发展环境,让求美者在安全的环境中实现美丽的愿景。  “美没有固定标准,变美不能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王晓军建议,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要盲目跟风,如需进行医疗美容项目,要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  中国消费者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皮小林提醒,求美者应留存好消费凭证和证据材料,如果遇到权益受损,及时与医美经营者协商解决,也可向消费者协会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