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慣、價格、發照制度 中藥行處於凋零進行式
老一辈的民众习惯到中药行抓中药材、煎水药。记者林伯东/摄影
老一辈的民众习惯到中药行抓中药材、煎水药;年轻一代则习惯到中医诊所就医、服用科学中药,或服用西药治疗,也比较没有用药材炖补的习惯,有中药行业者说,价格是影响生存的原因之一,但主要仍是现行中药贩卖业贩售资格限制所致。
中华民国中药商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名誉理事长马逸才说,民国108年8月30日前必须有2年中药贩卖业的执业经验者,或是目前在中药贩卖业,申请经营中药证明书,并上162小时中药培训课程,要取得结业证书,这两者合起来才能核发。
马逸才说,中医师的收入跟社会地位比中药商还好,中医师是可以管理中药业,而有些中药行栽培孩子进入药学系,希望毕业后可以继承家业,但只有少数回到店里,大部分则往药厂或药局等西药领域就业。
马逸才表示,药学系学生取得17学分,毕业后可投入中药贩卖业,但考取药师证照后,从事西药药师收入较高,月收入7、8万以上,但到中药店可能只有3、4万,所以几乎很少药师愿意从事中药业、成为中药商。
台南德安堂中药行老板简文彬说,价格方面一定有影响,不过并不是造成中药行愈关愈多的主因,关键因素还是政府发照问题,因为现在的继承偏向「限定继承」。
简文彬表示,即便修完学分、取得执照,但同一个地址只能有一张执照运作,也就是说,如果中药行的经营者仍在执业,下一代即使取得执照,也不能出去开业,除非原本的执照撤掉,否则根本无法使用执照、经营继承来的中药行,形同拿了执照却无用武之地;如果下一代无意愿接班,加上药材价格持续上涨、不敷成本也只好收掉。
「我们是很可怜的行业」简文彬说,中医师对传统中药行其实也有排斥感,有些中药行,虽然下一代有意接班,但执照不一定能使用,以每月获利6万元计算,如一间中药行有2张执照,全职在家的2个人,等于每月收入只有3万,势必会影响到意愿。
消费与生活型态也是影响中药行生存的原因之一,老一辈的民众习惯到中药行抓中药材、煎水药;年轻一代则习惯到中医诊所就医、服用科学中药,或服用西药治疗,也比较没有用药材炖补的习惯,生技业的发展可能也是冲击传统中药行的因素,因为生技厂有能力吸收高成本的药材,但中药行小本经营不一定能负荷。
简文彬说,大部分的中药材是由中国大陆进口,但大陆目前希望农民改重五谷杂粮等作物,导致中药产量下降,且有些药物需要种植数年,人工物价问题也有所冲击。
针对在台湾种植中药材,简文彬认为,这件事讲很久却一直没有成效,主要的原因除土地利用,倾向种植高收益的作物,土壤和气候也是一大挑战,因为大陆有90%的中药材集中在四川、云南等地,和台湾的环境有所差异。
卫福部统计,确具中药基本知识及鉴别能力人员和列册中药商;药局兼管中药调剂零售;中医师、药师或药剂生驻店管理及中医师监管的「中药贩卖业者」家数为,在民国101年有1万4174家、102年1万4087家、103年1万414家、104年1万4144家、105年1万4109家、106年1万4008家、107年1万3955家、108年1万3969家、109年1万3993家、110年1万4248家、111年1万4453家,推估受健保开办、民众消费习惯及社会变迁等大环境影响。
其中,药局兼管中药调剂零售,民众可持医师处方笺到药局,领取有健保给付的科学中药,如民众要购买自费水煎药,则要视该药局是否有贩售。
中华民国中药商全联会名誉理事长马逸才提到,只有少数中药下一代从药学系毕业后,有继承家业。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