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林之王】与听众同在:一场跨时代的选秀

▲《声林之王》第二集中林宥嘉认为戴面具影响参赛者舞台展现,即要求他们拿下面具再次PK,展现评审为求公正节目弹性。(图/ETtoday)

●艾莫西/1979 年生,轻度宅网路工作者。书写电影、音乐剧场与生活所见。文字散见Yahoo、ELLE、关键评论网、KKBOX、MyMusic、FriDay影音等。

选秀节目向来历久不衰。综观台湾电视史,最长寿选秀节目《五灯奖》自1965年开播到1998年,33年共播了1701集,成为跨世代的集体记忆。90年代台湾开放有线电视台,选秀节目更是百家争鸣,《超级新人王》发掘了周杰伦,《超级星期天》则从校园找到了韦礼安,而2007年推出的《超级星光大道》与《超级偶像》,更是奠定当今台湾歌坛基底的重要歌唱选秀节目,其中《超级星光大道》第一季即出现了杨宗纬、林宥嘉,还有以踢馆魔王「黑蜘蛛封号登场萧敬腾。即使来到网路世代,选秀节目在全球依然蓬勃发展,唯独形式须因应时下收看习惯重新塑形,新媒体歌唱选秀节目《声林之王》,正是承接电视世代到网路时代的选秀节目。

《声林之王》找来王伟忠担任制作人,王伟忠同时也是当年《超级星光大道》的制作人之一,节目评审则由同样以选秀节目出身的林宥嘉与萧敬腾担任。《声林之王》节目的传承意味浓厚,不仅来自从电视跨足网路媒体的演进,同时也让当年参加选秀的歌手重返节目担任评审,更能由衷体会参赛者的心境。感同身受的经验,让林宥嘉与萧敬腾在节目中作出晋级与否的判断更具难度与说服力。

有别于传统节目,《声林之王》首播选在官网与APP进行。播出规划贴近网路世代的使用习惯,观众可用电脑与行动载具随时随处收看。而节目播出时与观众在官网即时互动,透过留言掌握第一时间的观众反应。这跟过去电视时代只能依赖电话抽样的收视调查截然不同,对于节目内容更贴近观众心中期盼的调整大有助益。当然,这并不表示观众意见就可以左右所有结果,由林宥嘉与萧敬腾担任的评审直言中肯,为求能作出正确判定甚至会即兴调整比赛。在第二集中林宥嘉认为戴面具影响参赛者的舞台展现,即要求他们拿下面具再次PK,展现评审为求公正的节目弹性。

听众突破同温层

在《声林之王》第二集中,轮番上阵的参赛者皆有一定水准,制作单位更找来拥有经纪公司的新人前来挑战,当中不乏在音乐社群知名度李友廷、已拥有数位单曲上架的陈肇天、发行过EP的张家玮,来自浪Live的人气直播主张若凡等,《声林之王》将比赛门槛拉高,为节目更添竞争。这些不同领域的参赛者,从选歌更可以看出多元性。过去选秀节目容易出现的比赛曲目鲜少出现,反倒多了不少令人惊讶的选曲。在第二集中即有女性参赛者挑战了J.Sheon的《别问很可怕》,也有人选B.B King的《The Thrill Is Gone》。相较过去强调突显歌唱技巧的思维,新世代的选秀节目参赛者已转化为依照喜爱歌曲风格的选择。不仅让节目增加可看性,也为不同类型的歌曲因《声林之王》拥有突破同温层的聆听可能。

《声林之王》不只比歌唱,也比舞台魅力与创作实力。节目透过「歌唱森林」、「舞魅沙丘」、「创作河谷」三种组别让过关参赛者自行挑选,参赛者必须确认自身优势与揣测比赛作出让自己更能脱颖而出的组别选择,甚至必须亲自挑选PK对象作为进入满额组别的条件。我认为这是《声林之王》企划上的用心安排,因为这相当于歌手出道时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量。自己该以哪种型态出道,该为自己贴上哪个标签,如何找出能衬托自己优势的对象,这些都考验着参赛者对自身与市场了解的多寡。除展现实力外,参赛者同时亦得具备让自己得以顺利晋级的狼性思维,《声林之王》显然为发掘真正做好万全准备的明日之星有其决心。

以残酷的万兽丛林为背景,祭出台湾史上制作费最高的选秀节目《声林之王》,不单只赞颂梦想,更强调适者生存。挑战现今随处皆媒体的环境,站上舞台的这些参赛者,具备了更高度的抗压性,也拥有更无畏的勇气。从电视进化到网路,《声林之王》传承台湾选秀节目的变与不变:改变在于找出最符合当今收看习惯的调整,不变的则是让值得的被更多人看见。而网路突破的距离与场域限制,势必更加指日可待。

热门点阅》►下一个歌坛轮回,从此开始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