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用額度 企業下一個永續課題
生物信用额度将成新趋势!台大实验林处长蔡明哲指出,企业可透过投资生物多样性,提升永续价值与ESG表现。 记者蔡宗儒/摄影
继ESG及碳交易等话题之后,随着生物多样性及对自然解方等议题受到重视,「生物信用额度」(Biocredit)已成企业下一个必须关注的议题。
9日在国泰金控主办的「国泰永续金融暨气候变迁高峰论坛」中,台大实验林处长蔡明哲以「全球生物多样性额度趋势与挑战」为题,说明生物信用额度即将袭卷世界,值得国内企业正视。
生物信用额度类似于碳权交易,是一种凭证,目的在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提供资金,具体作法是让企业投入行动或购买额度,以抵消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企业可以透过生态信用额度提高企业价值,也可以和ESG结合,列入永续报告书。
生物信用额度的计算方式,是一个credit相当于一公顷土地上有1%的生物正成长,或是每公顷土地减少1%的生物多样性损失。
在台大森林系任教的蔡明哲表示,台大实验林所在的南投县山区,台大实验林正和国泰金控合作,在原住民传统居住山区复育小米。小米曾经是原住民的主食,台湾小米种类曾多达十几廿种,如今原住民饮食逐渐西化,因乏人食用及少人种植,使小米种类不断减少,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形成一大挑战。
蔡明哲说,欧洲的法国和芬兰已推动将生物信用额度纳入法规,台湾上个月公告的「其他有效以区域为基础的保育措施」(OECM)框架也列入生物信用额度,未来影响范围会逐渐扩大。
国泰金控投资长程淑芬表示,国泰金控致力于永续发展,包括鼓励员工减重,每减重一公斤就捐出100元。也推动「步步攻亿走」,今年6月止,员工步行总数已达800亿步,并配合国泰人寿,捐出800万元支持环境永续及社会公益。国泰金控也携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复育鲸豚,并在拉拉山推动不用肥料和农药的茶树种植,凡此都在为环境永续尽一分力。
国泰金控总经理李长庚指出,今年是国泰金第9年举办永续金融暨气候高峰论坛,也是巴黎协议的10周年,意义重大。论坛聚焦在永续金融、地缘政治及自然行动。全球有4成的永续转型发生在亚洲,台湾扮演了关键角色。而国泰金控今年底也将参加在巴西雨林城市贝伦举办的COP30全球气候峰会,在永续的场域上,国泰金控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