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一件事检验谁才是孙中山继承者──未酬邦国中兴之72(朱伟岳)
一张孙中山、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合成照片。(黄哲民摄)
前文述及中山先生青少年时期曾毁神像,遭族人批评;后来较洪秀全更进一步,受洗加入了基督教,但看孙氏事后的作为,并不极端。尤其同盟会的政纲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中「驱除鞑虏」一说,实似脱胎自太平天国「鞑靼妖胡,惟此敬拜,故当今以妖人目胡虏也。」
孙氏在民国肇建后,立即把「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深深表现了孙中山的灵活与睿智。孙中山的灵活与睿知不仅表现在这一点上,孙氏深具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否则他不会到处给人题「天下为公」,但他没有主张立即行公有制,他对苏联的制度说:「师其意则可,师其法不可」;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他主张「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很明显的是,他在檀香山及香港成长,有足够的英文能力阅读当时欧美重要思潮的原籍,又在英国及美国、日本各地旅居观察,对各地的政治、经济体制及人民生活有切肤的了解。
他山寨林肯总统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的概念,建立他的三民主义论说。我们必需要知道的是,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概念,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西方世界在我国约略为13~14世纪的宋、元、明三朝好几百年以来,西方各国商业社会实际形塑的历史,其知识界对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文化运动亦即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天主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后的宗教改革运动,和一场在17世纪及18世纪于欧洲发生的启蒙运动,民有、民治、民享之说是上述西方诸历史事件的总浓缩,而后由欧洲各国的移民带往美洲这片新土地,要在这片新土地之上建立一个新国家而作为这新国家民有、民治、民享的愿景。
但孙先生不是盲目的山寨这愿景,首先他就说明他的学说,是建立在华夏自文王、周公、孔子以降的道统上,规抚欧美新说而成。如民族主义,主张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除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外,增加华夏固有的考试权及监察权;民生主义,公有制或私有制是视情况需求的选择,不是强行的规定。
以上是中山先生的建国概论,建国的实行重点原则是:「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实行的纲目就是他的实业计划,公路、铁路、港口等公共建设,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涨价归公等主张了。据刘成禺先生回忆,公元1904(光绪30)年,孙中山在旧金山「曾论及设会(指1905年成立之同盟会)必先有主义」。
当时,民族、民权主义之名已经确定,孙中山苦苦思索第三主义的名称,刘成禺「进曰:『中国俗语,事不过三,所谓智仁勇,所谓土地人民政事,君子三畏三变,正德利用厚生。』」言及于此时,「先生推案而起曰:『得之矣,第三主义定为民生主义,本汝言厚生意也。意义包括宏大,俄之虚无共产,德之国家社会政策,英、美、法之社会主义,皆在民生主义涵盖之下,推广之,将成世界主义矣。』」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从此确定。三民主义就像一张网,把全世界的政治思想精华,就由这位孙先生,张网纳入其中了;他自信将成为世界主义,这位先生,当时年38岁,难怪当时许多反对他的人,称他为「孙大砲」。
1905(光绪31)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明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主张同时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的中华民国。在发刊词中,孙中山认为欧陆列强的发达,为民族、民权、民生循序实践而成。而中国要跟进,则需吸收宣扬最进步理想的知识于人心并且实行,这就是民报的职责。同年12月香港《民国日报》代售《民报》广告,该报社社长、革命党员冯自由,认为「提倡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一语冗长不便,首以「三民主义」代称。
1906(光绪32)年12月2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民报一周年纪念会发表「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为题的演讲,内容是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的雏形。孙氏在一百多年前提出这种说法和主张,正可说明他理解到过于急切实行共产公有制,或过于放任偏向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都可能带来的弊害,孙中山乃折而中之,像是一位走在中庸道路上的人,或和他幼年时曾读过《中庸》有些关系。
孙氏的机要秘书戴传贤,就是一位服膺中庸之道的粉丝,他就认为三民主义:「完全渊源于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庸之道」。蒋纬国的生父就是戴传贤,由蒋介石抚养长大;有一次蒋纬国将军邀集的午餐聚会,他认真地签名送了一册他着的书给我,书名就是《弘中道》,真是「克绍箕裘」了。事实上中庸之道,就是劝人不要走极端,而要和谐折中之意。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任何事情,都有正面或反面,亦即阴阳关系。
所谓折中,原则上左或右两端要先固定了,然后才可以折中。问题在两端也都在变动不居之中,故折其中,也是一个动态的中。因之要折中有意义,两边要考究当时双方的立场,从当时双方的立场寻求折中,才是中庸的真意义,否则中庸会变成没有立场的讨好。
中山先生是一位历史人物,假如把孙中山当作一位历史上走中庸路线的人,那追随过孙中山先生的豪杰志士很多,试以曾主持或主建过国家的中央政府,以他们的影响或号召力,有大批政、军、学人士曾追随过他们,各有建设国家不同的主张和路线,若依此标准扼要选取的话,中山先生的3位著名弟子应是汪精卫、蒋介石和毛泽东。
他们走得如何?若把这3位弟子或粉丝们的作为排比一下,似可说蒋介石走在右边,在耕者有其田及振兴实业方面,蒋氏在台湾有初步的成绩,或也影响了邓小平先生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毛泽东则走在左边,他很诚实地试行了公有制,并把原来孙中山指称一盘散沙式的中国,组织成一个强固的战斗体;爱国心是急了些,人民公社终于歇下来了,但继承毛氏的邓小平先生,接续了这强固的组织体,容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大力推动和蒋记国民党在台湾极为相似的改革开放事业。尤其在实施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方面,邓记伙伴们的成就辉煌,并能推陈出新;民权及民生方面,当然还有可改进的地方,有待继续努力,事属当然。汪精卫呢,在反欧美殖民主义及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对蒋、毛、邓诸派似都留有深刻影响。
孙中山山寨了林肯总统民有、民治、民享的主张,他还有一点和林肯也很相似;我们知道美国惨烈的南北战争,林肯是坚持维护国家统一的人,以至于赔上了他自己的生命。孙中山呢,他也坚持以武力维护中国的统一,他借助苏联建立黄埔军校,就是他态度的表白。但是他也尽可能掌握任何可能的和平机会。他冒病赴北京和北洋政府谈统一大业,不光未现而逝,也是赔上了老命,留下了如花美眷宋庆龄小姐。
故要检验是不是孙中山的信徙,我认为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看他是不是赞成统一,在这前提之下,谁比较更像是孙中山的继承者,也才比较有其意义。孙中山先生自小受私塾教育及自修儒家经典,初高中至大学则受英、美教育熏陶,加上他有不短时间基层的打工生活,以及在英国、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的旅居观察,故可以说他是一个比较接近于世界公民的先行者,看他动不动就说「世界大同」,到处给人提「天下为公」4个大字,若不是他心中念兹在兹于此,何以会唠叨再三。
清末民初,民意鼎沸,群贤并起,早之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黄兴、蔡元培、丘逢甲、汪精卫、胡汉民、廖仲凯、宋教仁、李大钊、陈独秀、胡适、毛泽东等等思想界前躯,及军政界袁世凯、黎元洪、蔡锷、唐绍仪、段祺瑞、冯玉祥、阎锡山等等,在民国初立,推举临时大总统时,中山先生是众望所归之人。这些清末民初的硕彦豪雄,无一不是人中俊杰,但我们若细心考究,中山先生确是一位中外文明合璧,不偏不倚的君子人物。难怪今之海峡两岸,还要争论谁是正宗继承者了。或者,要把汪蒋毛邓多把粉丝们纽在一起以后,才是力主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主张的王道之路。
孙先生逝于他追求统一的途中,他辞世时最后的叮咛是:「和平,奋斗,救中国」,就是当年对各股粉丝们的呼吁;因为那时主要几股不同股束的粉丝们,其时是会自相残杀的。今天,不幸的残杀已经过去,争论的因果渐明,而华夏中国商业化最后一段途程,行九十里者半仍待完成。
全球各地的炎黄子孙们,当大家面对着21世纪的大国博弈的时候,这博弈已不像是党派之争,倒像是王道文明和霸道文明的对决;要借用民国13(公元1924)年11月间,中山先生在日本神户曾对日本政府及国民提出诤言,更动其诤言对象,与海内外华夏子民共勉:「从今以后对于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做西方霸道的鹰犬,或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就在华夏子孙们去详审慎择。」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