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美中台新十字路口(王智盛)

(达志影像)

尽管川普在2024美国大选的胜出或许是在大多数人的意料之中,但其强势的回归仍然在国际社会掀起热议讨论。特别是身处台湾的我们,对于「川普2.0」重返白宫将会对美台关系和两岸局势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似乎更有一种忧心忡忡的焦虑。这种神经紧绷的即视感,除了川普「不可预测」的领导风格外,某种程度也是来自于川普在竞选期间屡屡在台湾问题上的各种争议表态。但「川普2.0」真的会让美中台关系走向不可预知的十字路口吗?

著名的哈佛大学国际政治学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2010年提出美中「修昔底德陷阱」之前,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从1962年古巴危机中归结提出外交决策分析的三种模式:理性模式、组织过程模式(organizational procedure model)和政府政治模式(governmental politics model)。或许我们也可以从这三种分析模式中一探未来川普2.0政府在台海政策上的可能走向。

首先,从「理性模式」来看,正因为川普的「理性选择」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美国优先思维,外界才会普遍评判川普更有可能会采取「交易式」的外交。这也能解释为何外界多有认为川普一方面可能对中强硬、课征高额关税,但一方面却也主张台湾要「交保护费」,因为对于川普的理性选择来说,就是透过各种「交易式」的谈判来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

但艾利森已经告诉我们,外交决策本就不只有领导者的有限理性,还受到组织过程和官僚议价的制约。「组织过程模式」强调决策机构是根据标准作业程序(SOP)推动外交政策。从「川普1.0」后期到后来拜登政府,美国重新审视对中政策的辩证已经基本建构完成,界定中国是一个竞争敌手的外交方向也已经是共识,更准此重新淬炼出在台海问题上对北京「清晰吓阻」的SOP。因此,即便是重返白宫的「川普2.0」,在对中政策和台海问题上的组织决策必然还是会依循这样的SOP,而某种程度框限了川普在「交易式」外交上的可能选项。

至于「政府政治模式」,则是主张外交政策是官僚或部门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也凸显出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多元价值折冲。若从目前国际媒体或智库报告对于「川普2.0」国安团队的初步研判,国务卿可能是前美国国安顾问欧布莱恩(Robert O'Brien)或是共和党佛州参议员鲁比欧(Marco Rubio),两人反共立场鲜明,鲁比欧更是坚定挺台的头号大将。至于国防部长方面则以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和共和党参议员柯顿(Tom Cotton)呼声最高,前者在国务卿任内友台色彩鲜明、后者更是长期主张美国应该在台海问题上应该要转向明确出兵保台的「战略清晰」政策。换言之,若从「政府政治模式」的官僚议价来看,未来「川普2.0」国安团队在美中台三边关系的决策议价结果似乎已经昭然若揭。

综上分析,从领导人的有限理性选择、外交组织决策的SOP、到国安团队的价值取向三面向来看,重返执政的「川普2.0」政府是不是还可能将美中台关系带向新的十字路口而不可预测,可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解答。

(作者为中华亚太菁英交流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