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内耗的孩子?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在于物质满足,而是精神引导。
去看见、倾听、关注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才会更加丰盈,脚步才会更加轻快。
作者 | 番茄妈
一位当班主任的朋友给我讲过班上一个孩子的故事。
他成绩很好,为人又善良乐观,是同学们心目中妥妥的“优等生”。
初二那年,父母开始了离婚大战,家里每天战火纷飞,他被迫长大,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安慰每天极度情绪化的妈妈。
他每天忧虑万分,完全听不进去老师的讲课,学习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
结果期末考试成绩直线下滑,连班里前30名都没进去。
其实,这个孩子就是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内耗。
所谓精神内耗,就是将压力或心理冲突压抑在内心深处,不表现出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但精神痛苦,疲惫不堪。
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败,就是养出一个精神内耗的孩子。
下面这六种家庭,最容易养出内耗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引起警惕。
父母关系差的家庭
《奇葩大会》上,有个很可爱的姑娘刘可乐。
她看起来特别快乐、洒脱,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伤疤。
她是一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也就是俗称的“躁郁症”,抑郁的时候每天都想自杀,而狂躁的时候精力却超级旺盛。
原来,可乐的妈妈是个要求严格的人,连可乐考试考到第二名都不行;
而可乐爸爸则是一个自由洒脱的人,对什么都不在乎。
这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生活在一起,常常会爆发出火星撞地球般的争吵。
小时候父母争吵的画面会不停地在可乐的脑海里循环播放,乃至长大以后,她都不由自主地陷入痛苦之中,久久无法挣脱。
长期目睹父母吵架的孩子,他们内心的情感压抑和困扰会逐渐积累,产生深深的无力感和绝望感,内心充满恐惧和压力。
长此以往,孩子能量都被消耗了,只能不断向内自我攻击。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有个女孩才九岁就已经开始秃顶、掉发。
医生检查发现孩子断发的地方近乎都是人为拉断的,追问之下才得知是小女孩自己拔的。
原来,女孩的父母时常吵架,父母之间的长期不和让她内心焦虑不安,最后养成了拔头发的坏习惯。
有人说:“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而是有一个经常制造内耗的人,不停地制造矛盾和争吵。”
父母吵得痛快,却在不知不觉间将那些夫妻间怨气深深地刻进孩子的灵魂里,化为孩子生命里的一场霾,永无晴日。
在琐事上斤斤计较的家庭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精神科医生不愿意搭理年轻抑郁患者?”
有个高赞回答特别扎心:
怪不得现在的孩子,抑郁的越来越多。
想起之前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叫“糟糕的家庭,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事情有多小呢?
就是哪怕鞋子放的位置不对,吃饭掉了一块肉,衣服上弄了污渍、默写错了一个字……父母都要挑孩子毛病,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像这样——不断在小事上内耗孩子。
分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过失,父母却始终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可着劲地指责孩子。
父母经常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孩子内心就会缺乏安全感,做什么事都极其敏感、如履薄冰,甚至可能一辈子都在痛苦挣扎中度过。
冷漠忽视型家庭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12岁的男孩离家出走。
警察找到他时,他蜗居在桥洞下,和流浪汉为伍,已经一天一夜了。
父亲气急败坏地骂他:“我们天天在外打工,供你吃供你穿供你学习,你为什么要这么想不开?”
儿子立刻嘶吼着反问道:“你们有真正关心过我吗?有尊重过我的想法吗?有了解过我的梦想吗?”
父亲瞬间哑口无言。
多少父母以为给孩子足够的物质就是爱,却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需求。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写道: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地关注作为燃料。”
当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忽视,感受和想法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响应,孩子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走上绝望之路。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看见孩子的内心,并给予回应。
一个被倾听、被看见、被关注的孩子,才能拥有幸福的能力,浑身散发着满满的能量。
情绪化的家庭
台湾作家蔡颖卿曾分享一个故事:
她在咖啡厅用餐,看到有对父母带着年幼的女儿坐了下来。
那位妈妈先是耐心跟女儿聊起,为什么要带她出门旅游,赚钱和上网查询资料有多重要。
即便她讲得头头是道,女儿却不领情,突然冒出一句“这个我不要吃”,打断她的思路。
妈妈很是诧异,但仍旧满怀慈爱地劝说“很好吃,吃吃看”。
见女儿始终执拗,坚持不肯吃,妈妈突然抬高音量,毫不喘息噼里啪啦地指责女儿:
话音刚落,妈妈一记巴掌直接向女儿挥去,现场哭声、吵闹声混成一团。
很多父母,在情绪上有一种“随心所欲”的不自控,随时随地地发脾气。
可是,管不住情绪的父母会将家庭陷入一种“精神刑场”,最终养出一个充满内耗的孩子:
要么为了讨好父母活得小心翼翼,终日活得惴惴不安;
要么习得父母的行为方式脾气暴躁,自己无力控制,一遇事就想发脾气。
充满负能量的家庭
作家刘继荣曾自述,她曾经有一年多,每天都当着儿子的面不停地抱怨:
抱怨上班的难,以及老公常年在外,她操持家务的累。
她说完是畅快多了,可儿子小小年纪,却变得消极悲观,一度感慨:“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太苦了……”
来自父母抱怨、诉苦,就像一场“痛苦转移”,宣泄完负能量的父母一身轻松,无辜的孩子心里却积满了痛苦和压抑。
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的恶劣情绪像病毒一样具有传染性,而且传染的速度非常快。只要20分钟,一个人就可以受到他人情绪的传染。
长期生活在负能量家庭的孩子,也会被传染,内心产生严重的匮乏感,不知不觉变得悲观厌世。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视频,孩子问妈妈,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吗?
妈妈说:“不是的,宝贝。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是辛苦的,不论谁做,都会辛苦。就像柠檬是酸的,不论谁咬一口,都会觉得酸。”
短短几句话,彰显了妈妈的智慧、乐观与格局。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疲惫、压力、苦楚。
可是生活纵使有再多不如意,父母也不应该把负能量倾泻到孩子身上。
父母积极乐观,孩子才能从心中生出无限希望和力量。
焦虑型家庭
在当今全民内卷的大环境下,很多家长都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孩子十全十美。
为了孩子早日成才,拼命鸡娃,一口气给孩子报了十几个培训班。
结果就是——父母越焦虑,孩子越容易内耗。
来自北京的琪琪,父母当年从农村考到了北京并且顺利扎根、成家立业。
为了让孩子比他们站得更高,每天早上六点,父母便督促琪琪起床早读。
琪琪起不来,父母就用冷毛巾给他洗脸,平常学习错题太多就加一张卷子。
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琪琪一直名列前茅,考上了一所不错的中学。
进入中学后,周围都是比他更优秀的同学,琪琪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备受煎熬,而父母却依旧紧逼不舍。
初二下学期,他紧绷的弦终于断了,被医院确诊为中度抑郁。
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会变成困扰彼此的心魔,缠住孩子奔跑的脚步。
就像心理咨询师周小宽说的:
“长期被过度期待的孩子,他就会逼迫自己,一定要达到父母的期待。
如果他无法实现这种期待,就会引发压力、内疚、自责,最后深陷负面情绪之中无法解脱。”
父母以为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却忽视了,那个被父母焦虑裹挟的孩子,内心正一点点坍塌。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允许孩子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他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心理专家陈默说过这样一句话:
“很多的父母,对于孩子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都是无条件满足,但在孩子的精神、灵魂引导上却捉襟见肘。”
好的教育应该带着光,让孩子成为有血有肉、自信强大、精神世界丰盈的人。
点个赞吧,希望每位父母都能用自己的爱、认同、尊重、信任,为孩子赋能,让孩子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