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散文】陳姵穎/荒野仍在
《野性之境》。(大家出版)
推荐书:Robert MacFarlane/着,Nakao Eki Pacidal/译《野性之境》(大家出版)
爱好自然、对充斥人造物的城市生活感到厌倦的人们,大抵都曾怀抱一种浪漫憧憬──走入荒野。然而「荒野」一词,虽有字典的注解告诉我们其意代表着荒凉罕有人烟之地,语境却又显得难以定义;毕竟迈入人类世以来,这颗蔚蓝星球上究竟还有何处是毫无人迹沾染的「荒野」呢?荒野,兴许如诸多消亡的物种,早已灭绝。
出版首部著作《心向群山》即一举闻名的当代自然写作大家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亦曾追索此问,包含《心向群山》及《故道》的「地景与人心三部曲」第二部《野性之境》,书写的即是一系列他寻觅不列颠和爱尔兰仅存野地的旅程。
旅程少不了地图,可当我们开启Google地图导航,举目所见是或宽或窄、以驾驶需求为依归的道路网络;即使阅览含有等高线及水源、山屋等标记的特定地图,若非经过刻意学习与实地走访,依然难以在脑海勾勒起伏的地貌,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机。麦克法伦探询的恰是被道路地图所忽视的野性地景,于是,森林、岛屿、谷地、荒原、高山、湿地、河口、岬角……从山之巅到海之涯,透过充满隐喻的诗意文字,读者得以跟随其视野与思绪,饱览诸多野地的蓬勃风貌与悠远历史之际,也一窥时光长河中各色行路之人──不管是千年前追求内在宁静的僧侣、历经战乱的作家与诗人,亦或他生命中的新旧友人,踏足、寻求、拥抱荒野的心智活动。
然而荒野是否必然是遥远的、隶属于广阔之境?在第九章〈葬墓〉里有个我格外喜爱的段落,是麦克法伦与后来病逝的忘年之交罗杰于一处石灰岩谷地,发现溶沟中长满种类以百计数的蕨类、苔藓和花朵,「罗杰突然说,这是一片野地,和所有峡谷、海湾、山峰一样美丽复杂,甚至犹有过之。很迷你,但野性奔放。」罗杰之语一如罗宾‧沃尔‧基默尔(Robin Wall Kimmerer)在《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中阐释的,即便是苔藓这般微小的植物,其力量与启发一如森林之博大。
随着旅程的推进,麦克法伦逐渐领悟,「荒野」不尽然只属于原始景观,亦与人类的生活紧密交叠,影响着我们的感知;野性随处可见,存在于风暴海涛霜雪,存在于地质的静默变迁,存在于猛禽的翱翔与野兔的腾跃,甚至存在于邻近倾颓的老树之上,兀自向荣或衰亡。「我试着想像尚未抵达的荒野,每个地方都因其独特的空间和物种、岩石与光的角度而显得不凡。」
欲识荒野,关键仍在受当代庞杂资讯刺激而麻痹剥离的感官能否复苏,扩展凝望与理解万物的尺度,从中拾回脱离童稚后即被遗忘背离的好奇;荒野仍在,已知与未知并存,距千万里,亦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