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威慑 大国的独门戏码

(图/取自中国军号微博)

「威慑」在西方观念,原是指「核子威慑」,这是1950年代核武对峙下的产物。核心思想在于「能力、意图、传达」的构建。冷战结束之后,威慑逐渐由核武转向非核能力使用下的威慑,形成了「核子与非核」力量操作的模式,成为「恐怖平衡」与「权力平衡」的重要支柱。

非核威慑,是指透过传统军事力量的存在,达到遏制目的。一旦威慑失败,将导致「战争或退让」两种困境的选择。但在同样行为模式的运用,西方国家的战略学者,往往以「胁迫」形容厌恶的国家,认为威慑与胁迫有别,「威慑是武力未被使用;胁迫却已经是在被使用中」,例如中国在南海对峙菲律宾行动,西方用语,便是以胁迫进行描述中国的行动特征。

面对「有核国家」的竞争与威慑,受到「相互保证毁灭」恐怖平衡的影响,便与非核国家的威慑有很大不同,面对大国且「拥核」国家的威慑,必须同时考虑「传统武力与核子武力」双重威慑力量的碰撞。

如今欧亚大陆上正形成三个代理人战争,东欧乌克兰的俄乌战争、中东以巴以哈战争,皆已成为现实,但在西太平洋岛链冲突区域,却仍停留在「威慑–胁迫」的范畴,显然中国的战略耐心是比俄罗斯要有韧性,始终未落入窠臼,西太代理人战争无法有效开启,常规威慑陷入困厄,却让核子威慑,悄悄登上舞台。

2019年美国选择退出《中程飞弹条约》;2021年AUKUS成立,英、美两国协助澳大利亚成立核子动力潜舰,灼伤了《核不扩散条约》;2023年俄罗斯暂停实施《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美俄在核武领域的倒退,意谓着核子幽灵的蠢蠢欲动。

2022年俄乌爆发战争,俄罗斯战略飞弹部队进入值班状态,法国首先回应俄罗斯决定,当年5月22日飙风战斗机,成功试射可携核弹头的ASMPA-R飞弹;2023年11月美试射义勇兵3型核飞弹试验、2024年2月英国试射海基三叉戟飞弹,英美两国皆以失败收场;2024年9月俄罗斯试射萨尔玛特洲际飞弹失败;同月25日中国全程试验东风31甲改(DF31-AG)且获得成功。至此,五常国家完成一轮试射游戏,让核子幽灵再度映入人们的眼帘。

核子幽灵的到来,虽是以大国检验核战力试射来呈现,却是真实核子威慑的象征,核子幽灵的再现,来自于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2016年美国调整了国家安全战略,由反恐战略的关注转向大国的战略竞争,大国战略竞争,也是「治国之道」大战略体系的竞争,在军事领域部分,则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去精进常规武力与核子兵器的发展,以有效地进行双重威慑的施作,这也是美、俄对条约解锁的原因之一。

二是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俄罗斯宣称北约若介入战场,不排除使用核武,随着战事发展,北约国家对乌克兰支援武器与弹种的不断升级,促使普丁在9月25日安全会议上,调降使用核武的条件,甚至放出核模拟打击英国伦敦场景,传达意图相当明确,让美国情报局长伯恩斯,说出普丁是认真的话语。

三是对中国核子武器发展的新理解,9月25日中国DF31AG的全程试射,从核子技术观察,31AG是公路机动、非预置定点发射、初始弹道与落点非线性、弹着精确进入目标,这些表现,是能让西方国家理解中国核子武器的技术水准。这次试射,事前先通知了美、俄、法、澳、纽国家,让这些国家得以展开「反导」手段,尤其是美国在北极、太平洋战区所构建的反导体系,进行追踪、搜集各类参数,甚至尝试「中段与终端」反制,测试中国核武的可信度。

大国双重威慑的独门炫技,让核子幽灵再现国际舞台。随着国际政治情境的变化,英美法与俄中两个集团的军事分化,逐渐浮出水面。西方国家则借着军事同盟基础,努力延伸到多方向领域,北约秘书长史托腾伯格所说「自由比自由贸易重要」,对中国进行经济脱钩,让这个世界再度回归「核条件下总体作战」的冷战环境。如此发展趋势,最感叹的应是联合国,「9月26日」是联合国制定的「彻底消除核武器纪念日」,现况发展却开了一个大玩笑。(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