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封信看钱学森,他是科学伟人,更是命名大师

30多年前,钱老接触到“虚拟现实”的概念后,给它起了一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灵境”。你知道吗?钱老不仅是顶尖科学家,还是我国科学界的“命名大师”。

此后的8年时间里,钱老在四封书信当中提到过这个名字。客观地说,他对这两个字是寄予了深厚感情的。

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在给汪成为的信中写到,Virtual reality译为中文,可以是“人为景境”,也可以是“灵境”,我个人特别喜欢“灵境”,中国味特浓。

从钱老寥寥几行朴实的文字当中,流淌出的是对“灵境”这两个字的偏爱,和他对新知识、新概念的好奇心及热情。

三年之后的1993年7月3日,钱老又给汪成为写了一封信,信中阐述了自己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趣。原话是,我对灵境技术及多媒体的兴趣,在于它能大大扩展人脑的知觉,因而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新的历史时代要开始了!我们应该高兴啊!

收信人汪成为是谁?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33年出生于上海,长期从事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多项国防科技和973、863计划相关工作。1996年,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了《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

1994年10月10日,钱老又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收信人中,不仅有汪成为院士,还有戴汝为和钱学敏两个人。钱老在信中提到,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他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具体关系见附页图表。

钱老手绘图表,将“灵境技术”与“人的创造能力大提高”、“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理论”、“大成智慧”、“信息网络”、“科学大发展”、“文艺大发展”等几个关键词进行关联,并形象地展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钱老的只言片语和手绘的图表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钱老对“灵境”两个字的深厚情感和深入思考。

汪成为院士我在上面已经介绍过了,这封信的其他两个收信者戴汝为和钱学敏又是谁呢?戴汝为出生于1932年,是我国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科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

钱学敏教授是钱老的堂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钱学森思想研究工作。

1998年6月18日,钱老给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篇短文,《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

他写道,“Virtual reality,是指用科学技术手段向接受的人输送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以及嗅觉的信息,使接受者感到如亲身临境。这里要特别指出,这临境感不是真的亲临其境,而是感受自己,所以是虚的,这是矛盾。而我们传统文化正好有一个表达这种情况的词,灵境,这比临境好,因为这个境是虚的,不是实的,所以用灵境才是实事求是的。”

钱老出生于1911年,他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是87岁高龄。但从他手书的这封信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清晰的逻辑和对“灵境”两个字的坚持。

从1990年到1998年,八年间,钱老的四封信中都提到了“灵境”。这两个字也被认为是“来自科学家的浪漫”。钱老广为人知的身份是顶尖科学家,少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命名大师”。我国航空、航天、激光领域的众多科学名词都由钱老参与译定的。

钱老曾经在1985年4月“名词委”成立大会上讲话,他说,不要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最好用汉语精练的表达科学技术名词的含义。根据汉语习惯来定名,让人一看就有中国味。

“激光”这两个字来自于钱老的“一锤定音”,在大气层内飞行叫“航空”;出了大气层,在太阳系内探索叫“航天”;出了太阳系,我们就叫“航宇”,这个界限划定也是钱老提出的。

美国人说“钱学森一个人顶五个师”,这句话广为流传,但你知道吗,钱学森回国之际,美国陆军总共只有十个师!致敬钱老的同时,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灵境技术”的发展。对钱老、对灵境,你有什么话想说,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