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花坍方 解药在海运

虽然交通部慢半拍祭出海运输运措施,但两艘客货轮几航次的运能还真让人惊艳,惊觉台北到花莲最宽敞的路是蓝色公路,为什么之前不妥善利用?设若交通部、花莲乡亲因这一次海运纾困解决了「给花莲人一条安全回家的路」的迷思,这一次窘困花莲的「难民」代价就值得。

苏花公路从来与「安全」沾不上边,实在是必须迁就客观的峭壁、悬崖,顶多是稍微减缓山形的骤上急降而已。最根本的问题是客观环境容受力太差,地质结构碎裂,地震好发,又是东半部多雨区,当雨水渗入页岩间隙,山体崩坍就再合理也不过。

苏花高、苏花改的争议若能挣脱,才能真正嘉惠花莲乡亲。苏花改可预见改变花莲联外道路的作用不大;花东铁路双轨及电气化,以轮轨运输取代公路改善可期待效果,但问题是改善主要受益区域是花东段,台北至花莲因环境条件不佳,提速、增运量的贡献有限。

蓝色公路、海运的重新登场让大家眼睛一亮,民众不解之前苏花高争议时,宣传花莲蓝色公路为「海上高铁」,为何后来冻结了海运运具?只有在极少数特殊陆路中断时才请出海运,更不成为花莲的特殊运具。

著名临海城市不乏有渡轮作为常态运具。旧金山到柏克莱、瑞奇蒙跨旧金山湾隔海相望,有桥梁可通,但渡轮却是在地居民经常利用的运具;香港本岛、九龙许多渡轮路线,卖点除了交通,还有维多利亚港海景。我们基隆至花莲、苏澳至花莲若海上开航,清水断崖、赏鲸的卖点必定更胜于前述城市。

更关键的是,不管苏花或苏花改,恐怕也没有太多安全的改善余地,实在是先天体质不佳。这么多年公路单位虽尽心抢修、养护,但也就是修修补补,抢时间是第一要务:贴膏药式的擦粉抢通,雨一下,立刻原形毕露。

苏花公路的问题是过去将就地形开路,其后天灾也仅将就维修,从来不曾仔细思考苏花公路的环境承载;端午节连假前的小雨,竟造成这么严重的外部成本耗损,不能再不正视这个话题。

蓝色公路登场,让大家见识到花莲最宽阔的大路是海洋,这样的天赋,怎么可以不善加利用?陆路有其客观局限,得靠海洋寻回正途。(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