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秘书鞠开:粟裕认为,陈毅在,华东没有一个高级指挥员不听话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和粟裕都是在一起共事的,他们是战场上的“完美组合”。

从事政治工作游刃有余的陈毅很欣赏粟裕的军事才华,他曾说:“ 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粟裕。”

粟裕和鞠开

擅长军事指挥的粟裕也很钦佩陈毅在政治工作上的才略。据粟裕的秘书鞠开回忆:“粟裕认为,在华东战场,不能没有陈毅。陈毅在,华东没有一个高级指挥员不听话。”

陈毅:军事上多由粟裕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1946年,陈毅不仅指挥着山东野战军,而且由粟裕担任司令员的华中野战军在战略行动上也归他指挥。

1946年6月,蒋介石企图向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在形势非常紧张的时候,毛主席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研究,构思了一个作战计划,打算让刘邓军、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向根据地外围收缩,在外围和敌人展开较量。

毛主席

当时,山东野战军肩负的职责是:开始以徐州为中心的战斗,投入山东野战军的主要兵力,协助苏皖以北地区,占领津浦铁路从徐州到蚌埠沿线的战略据点。最关键的一步是,在运动中击溃徐州的国民党军,将徐州收入囊中。

华中野战军的职责是:攻克从蚌埠到浦口的铁路沿线,同时给我军在北部的战斗提供支援。

毛主席这一作战计划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使我军向国民党统治区推移,在国民党统治区作战,使我解放区免遭损坏。

对此,毛主席说:

陈毅一直以来都认为应该把作战重点放在津浦路、徐州一带,同时认为华中野战军应该向西突进,配合津浦路、徐州一带的战斗。

毛主席这一想法和陈毅的想法无疑是不谋而合的。因此,陈毅收到毛主席的命令,马上行动了起来,率领山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向南挺进。

陈毅

粟裕对这个作战计划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苏中地区人多、经济发达、资源充足,能够为战斗创造很多有利的条件。如果放弃苏中地区,使它被敌人占领,会极大地增强敌人的力量。

毛主席得知粟裕的想法,深思熟虑后,表示支持他的意见。

而陈毅坚持认为粟裕部应该向西转移。

毛主席又经过了认真研究、分析,最终认可的是粟裕的看法,并在8月8日正式决定把作战重点放在苏中,同时给陈毅发去电报:“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苏中)。”

得到了毛主席的“特许”,粟裕不久后便打响了“苏中战役”,用3万兵力与敌人的12万兵力对垒,取得了七战七胜的佳绩,名声大噪。

1946年8月,苏中战役后的粟裕

而另一边,陈毅的发兵并不顺利。在淮北战场,山东野战军和桂系第7军在安徽泗县展开激战。

从兵力上来看,山东野战军的兵力比敌人的兵力要多。

当时,山东野战军一共派出了22个团的兵力加入战斗。但山东野战军司令部只派了6个团的兵力进行破城,而在这6个团的兵力之中,又有百分之五十的兵力被派去向外围据点发起攻击。

因此,虽然兵力比敌人要多,但由于战术运用的不合理,山东野战军在泗县之战中落败,伤亡人数达到2000多人。

在后来20天的时间里,山东野战军司令部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战机,只好在8月底的时候离开淮北,撤到淮海分区。

山东野战军的战士

在苏中战役中,粟裕采用的是把兵力、火力集中起来,一路一路地歼灭敌人的战术。

8月29日,毛主席给陈毅发去电报。在电报中,毛主席写道:“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灭一部。”

毛主席还特别强调:

由于山东野战军的指挥员们对大兵团作战不熟练,毛主席有意派徐向前到鲁南去,并把这件事通知了陈毅。

作为山东野战军的当家人,陈毅得知中央这一决定后,非常明白背后的深意,心里是五味杂陈的。

时任山东野战军作战科科长的王德回忆当年的情形,说:

虽然心态上有些消极,但陈毅有很强的大局观,他也不在乎个人的荣辱得失,当即给中央发去电报,表明自己的态度,欢迎徐向前到鲁南。只是后来,徐向前因为身体上的不适,这件事便作罢了。

徐向前

此后,毛主席布置给山东野战军的作战任务是守住两淮地区。

这时候,国民党李延年兵团正对两淮地区虎视眈眈,并分成三路人马第7军、69师、58师向东推进,74师“尾随”在7军之后,试图遮掩它的存在。不仅如此,国民党军制造了要和我军在泗阳展开较量的假象,虚晃一枪。

山东野战军注意到了李延年兵团的动向,但被敌人的假象蒙蔽,没有猜到他们的真正目标实际上是两淮地区。

基于错误的判断,陈毅、宋时轮制定了应战策略,即:山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向沭阳一带靠近,阻挡从徐州向东进发的敌人,同时兼顾鲁南地区。第九纵队原地不动保卫泗阳。

宋时轮

粟裕得知陈毅的应战策略,认为这样的计划毫无疑问能够使鲁南得到兵力保障,但把主力部队聚集在泗阳,势必会使两淮地区兵力大大减弱,造成不可预知的风险。

与此同时,粟裕以极强的洞察力,判断国民党军很大程度上会攻打两淮,因此,给陈毅发去电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建议。

粟裕认为,如果敌人占领两淮,将会使苏中地区得不到后勤保障,情况不堪设想。

粟裕大胆猜测陈毅是想舍掉华中,回到山东。因此,他建议:把第二纵队留下,交给韦国清全权领导,达到牵制敌人的目的,等候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北上,再一起向北推入,拦住向南进攻的国民党军,如果不这样,华中的形势将难以预料。

陈毅听取了各方意见后,改变了在泗阳作战的计划,准备向北、向西移动,占领古邳、 双沟、 睢宁,第九纵队仍然保卫泗阳。

陈毅心里非常清楚,这样的安排,会加剧泗阳落入敌手、淮阴遭敌人攻击的可能,但他同时认为,如果向北、向西的计划成功,就算敌人要攻打淮阴,在敌人还没有赶到淮阴的时候,淮北的形势就已经出现好转的迹象,两淮也就安然无恙了。

陈毅

9月10日,第7军突然向泗阳发起攻击,并迅速突破第九纵队的防守,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第7军攻下泗阳。之后,第7军像一堵墙,拦住山东野战军向南驶去的道路。

9月13日,就在山东野战军主力和第7军缠斗的时候。一直“躲”在第七军背后的张灵甫74师,冷不防窜出,向南奔袭而来,冲着淮阴而去,两淮形势不妙。

此时,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立即离开海安,前往支援淮阴。但由于路途遥远,即便快马加鞭,最短也需要五天的时间才能抵达淮阴。

这时候,大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张震身上,希望他在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到来之前,能够率领第九纵队尽可能地拖住敌人。

张震

在淮阴战场,张灵甫露出了奸猾的一面。他假装要攻打淮阴的西北面,实则从南面进攻,实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突破,很快攻占了五堡、陈集。

然而,第九纵队兵力有限,缺少火力强的装备,而且承担的防守任务很艰巨,因此一直被国民党军压制,处于下风。后来,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主力也没有赶到淮阴。9月19日,两淮失守。在这场战斗中,我军和国民党军伤亡人数都不少。

两淮失陷后,陈毅很惭愧。但他同样认为,还没有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并向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的指挥员们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陈毅说,我军作战最重要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使敌人的数量越来越少,而不是占领的地方越多就越好。为了达到这一最主要的目的,两淮、华东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哪怕是中央机关的驻地延安,如果必要时,都可能被我军舍弃。

后来的事实证明,陈毅的观点是正确的,这说明他的战略思想是深邃的。

陈毅

1946年10月,在中央的推动下,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会合。此前,两军只在战略上进行协同,从那以后,两军开始在战役上共同作战。不仅如此,毛主席着重提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虽然陈毅对未来的期望是乐观的,但毕竟刚刚经历了一场败仗,他的心理是紧绷的。10月1日,陈毅给毛主席发去电报,深深地做了反省,他说:

此后两个月的时间里,陈毅、粟裕时而汇聚在一起,时而分散开来,等待合适的战斗机会。在那段日子里,陈毅、粟裕和敌人展开了6次战斗,但没有达到集中优势兵力、以绝对优势歼灭敌人的目的,也没有能够使华东战场上的局面发生巨大的改变。

当时,毛主席作出明确指示,两军齐聚后,第一次战斗一定要赢。这个指示,像沉甸甸的乌云笼罩在陈毅、粟裕等人的心头,而且时间越往后,他们肩上的压力越重。中央、毛主席都等待着他们的好消息。

陈毅和粟裕

时间来到1946年12月,华东的形势急剧变化。当时,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分别在华东战场的南北两侧。

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猜测华东战场的中部没有我军的部署,决定在12月中旬派出25个师的兵力,从四个方向进行攻打。

陈毅、新上任的山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制定了5个作战方案,报告给中央。对此,中央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为的是贯彻“战役指挥交粟负责”这一宗旨。陈毅明白中央的意思,尽可能给粟裕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负责指挥。

之后,陈毅、粟裕经过商议,决定在四个方向的敌军中,攻打从宿迁向东而来的敌人,这路敌军是胡琏率领的第11师和戴之奇率领的第69师。

粟裕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他知道,第69师是几个不同建制的部队组建而成的,一定缺少长期作战下培养出来的默契,作战能力必定大打折扣。第二,戴之奇不久前才被任命为第69师师长,粟裕认为他应该着急表现,想要用一场漂亮的胜仗来给自己树立威信,在战斗中可能会轻率、会急躁。

所以,粟裕的计划是先攻打第69师。

12月15日,宿北战役打响。双方交战了4天,12月19日,我军取得宿北战役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我军一共歼敌2万多人,第69师全军覆灭。这场战役也成为解放战争开始后,我军第一次歼灭国民党一个整编师。

毛主席为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下了。

陈毅: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们的意见,你们照办

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山东军区的部队共同整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担任司令员、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

此后,陈毅和粟裕相互取长补短、配合默契,共同取得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两场经典战役的胜利。

在鲁南战役和莱芜战役中,我军一共歼灭敌人十万多人,粟裕把歼灭战带到了更高的水平,令人忍不住大声喝彩。

莱芜战役结束后,陈毅高兴地说: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一个统兵作战的将领不仅要会打仗、能打仗,还要会做各方面的工作。在华东,粟裕主要负责战术的安排和发挥,陈毅除了负责战略的蓝图绘制和筹划,还扮演着掌舵人、领航人的角色。

莱芜战役后,陈毅、粟裕和华野、华东军区的高级干部们合影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开始。

粟裕一向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够对战场上出现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件小事迅速做出准确的反应和决断,因此,随着战斗的进行,他下达的命令会越来越多。

为了节省时间、抓住战机,将一道道命令快速下达下去,他下达的命令,常常具体到某一个师、某一个团,这样就需要纵队司令再将他的命令传达下去。

叶飞、陶勇、王必成是粟裕多年的老部下了,他们很清楚粟裕的指挥风格,知道一旦出现命令密集的情况,就说明战斗快要取胜了。

但在孟良崮战役中,许世友是头一回在粟裕的指挥下作战。一开始,他将粟裕的命令传达给了下属部队,但后来,命令越来越多,下属部队还要考虑战场上的现状,没有办法马上将命令执行到位。一来二去,许世友有了情绪。

有一次,许世友拨通了指挥部的电话,发起了牢骚:“你们在地图上一卡一卡, 战士们是用脚在跑。”

粟裕稳住语气说:“许司令,现在是战斗最关键的时候,要把九纵预备队全押上。”粟裕面色如常,没有生气,接着说:“军长在这里,军长同你说话。”

陈毅一直很能理解粟裕在军事指挥上遇到的难处,当即接过电话,不容置疑地说:“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们的意见,你们照办。”

许世友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但陈毅在党内的资格更老、资历更深、威望更高。他的话说完,许世友便没有再反驳了。

陈毅用他的威名和魄力,镇住了华东的许多指挥员们,为粟裕扫平了军事指挥路上“不和谐”的声音,让他的战术得到贯彻,一步步执行到位。

可以说,在并肩作战的革命岁月里,陈毅离不开有杰出军事才能的粟裕,而粟裕也离不开可以协调各方,有大领导风范的陈毅。

第一排左一陈毅,左三粟裕

后来,孟良崮战役大胜。

1948年5月,中央决定调陈毅到中原去,担任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从那以后,陈毅和粟裕这对组合正式分开了,各自开始了新的历程。

后记

陈毅的儿子陈昊苏曾回忆父亲:“他对粟裕同志很欣赏,他觉得这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他们之间的合作也很好,父亲自己说过很多次:‘我很多情况只发挥一个政委的作用,军事指挥就是粟裕。’”

陈毅的话语里有对粟裕浓浓的欣赏之情,他们之间的“君子之交”,是一种志同道合的相互敬重和支持,纯粹而不杂......

参考书目:

《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