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离“工业第一城”,还有多远?丨预见2025·长三角⑤

编者按:过去一年,长三角展现出区域经济的韧性活力和“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的责任担当。展望2025,21世纪经济报道在岁末年初之际推出特别专题,从城市、产业和数据等多方面,深度剖析长三角发展新动力,助力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邓浩 上海报道

2024年前三季度,长三角41市中,已有6座城市GDP超过万亿元。其中苏州以1.85万亿元GDP,位列第二,紧随上海。

苏州一向被称为“最强地级市”,胜在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事实上,早在2021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就首次迈过4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7.2%。这便主要得益于重点产业支撑有力,其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当年实现产值1.27万亿元、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和10.8%。

此后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一直稳步增长,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4.13万亿元、4.36万亿元、4.43万亿元。不过同期,深圳相关产值分别为4.25万亿元、4.55万亿元、4.85万亿元,持续位居全国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是苏州离“工业第一城”最近的一年,此后与深圳的差距逐渐被拉大,2023年规上工业产值较深圳少了0.42万亿元。

如何再度冲刺“工业第一城”?苏州2024年年初以“新年第一会”的形式召开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定下“345”新目标迈向全球“智造之城”,提出了新打法。目标已定,具体怎么干?目前有何成效?未来发展有何优势,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打包新能源,剑指第4个万亿产业

所谓“345”,就是用三年时间,到2026年,GDP超3万亿元,形成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跃上5万亿台阶。

苏州表示将加快构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其中汽车产业在苏州“1030”产业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具体而言,涵盖新能源整车、汽车电子及零部件、智能车联网等重点产业链。

2024年1-11月,深圳未披露总产值数据,但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保持强劲态势。苏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7万亿元,同比增长4.7%。除了传统强势的电子信息、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6%、7.6%外,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7.9%,拉动明显。

其实,早在2023年,苏州就出台了《苏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化项目、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鼓励重点县级市(区)制定专项支持政策。

不过,长三角是新能源产业重镇。除了苏州,常州也在2024年年初的新春 “第一会 ”上,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领域产值规模力争超万亿元”。

事实上,苏州、常州在新能源产业竞争胶着。2024年9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列出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上海、深圳、常州、苏州、广州位列前五,常州较去年上升3位,力压苏州(较上一年下降4位)。

为加速冲击第四个万亿产业集群,苏州2024年开始将新能源产业与实力强劲的新能源汽车打包在一起,进行组合规划布局,利用集群效应,推动优势产业互补。

数据上看,2023年全年,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总规模4000亿元左右。苏州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打包的总产值,则突破7500亿元,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达430家。

因此,2024年9月,苏州在全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和应用示范区。

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苏州将加快构建以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风电、智能电网、氢能、绿色低碳及新能源汽车为主要支撑的“6+1”新能源产业体系,力争到2026年,苏州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有苏州本地智能汽车赛道专家对记者表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和市场上存在紧密的联系。通过组合规划,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与资源整合,形成更为完整和高效的产业生态。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从而为实现万亿产值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布局未来赛道,破除产能过剩内卷

以光伏为例,近段时间,其正在经历产能过剩周期,内卷竞争下全行业利润受损。比如协鑫系A股上市公司,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协鑫集成实现营收119.90亿元,同比+27.40%,归母净利0.82亿元,同比-42.51%。协鑫能科实现营收75.52亿元,同比-15.70%,归母净利6.06亿元,同比-36.43%。

光伏组件和大型储能系统龙头阿特斯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41.78亿元,同比-12.63%,归母净利19.55亿元,同比-31.17%。其光伏业务目前综合平衡价格和出货量,放弃部分亏损订单,主动减少部分光伏产品出货。

为破除内卷,苏州提出要高质量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特别是目前产值较大的光伏、储能赛道。

具体来说,光伏产业规划到2026年,苏州全市光伏相关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800亿元,拥有产值超100亿元企业5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20家。到2030年,苏州基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伏产业发展新高地。

为此,规划提出构建“2+3+4”光伏产业体系,即稳固光伏高效电池片和高端组件“两大核心环节”,打造光伏制造核心装备、关键辅材和智能电力电子设备“三大配套产业基地”,拓展钙钛矿光伏电池、新一代智能光储、光伏循环再利用和光伏电厂智能运维“四大未来新赛道”,打造竞争力强的光伏产业集群。

在新型储能赛道,规划到2026年,苏州全市新型储能相关产业营收规模力争超过1200亿元,培育或引进10家产值40亿元以上新型储能企业;到2030年,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化高地。

与之配套,规划提出构建“2+3+3”新型储能系统,即聚焦核心器件与系统集成“两大核心环节”,完善关键材料、关键装备、电池梯次利用回收“三大重点配套”,拓展电网侧、电源侧与用户侧“三大主流应用场景”,打造链条完备、生态完善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据了解,目前苏州已认定协鑫、阿特斯、正力新能、苏州金龙等20家企业为新能源领军企业,鼓励其发挥产业链“链主”带动作用;此外还遴选51家新能源重点企业、36家新能源独角兽培育企业,发力能源经济、打造增长新引擎。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春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苏州选择钙钛矿光伏电池、新一代智能光储等未来赛道,这一技术路线有望支撑产值快速增长。钙钛矿电池因其高转换效率和低成本潜力,若技术突破实现规模化应用,将极大推动光伏产业升级。智能光储技术则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灵活性,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多样化。但是钙钛矿电池虽效率高,也面临寿命、稳定性、大面积应用时的效率损失等挑战,且技术工艺细节尚未定型,商业化进程尚需时间。新一代智能光储技术同样处于发展初期,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有待验证。”

发挥集群优势,强化传动、智能部件

从新能源汽车来看,苏州弱在整车,胜在供应链。虽然早在2016年,苏州就陆续引入威马汽车、奇点汽车等品牌投资建厂,但都陷于破产黯然退场。目前苏州只有光束汽车、苏州金龙等少数整车品牌,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厂。

相比而言,比亚迪、理想汽车等销量领先的整车厂均在常州布局。2023年,其新能源汽车产量67.8万辆,同比翻了一倍;出口量近12万辆,增长165倍,全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中,每10辆就有1辆是“常州造”。

前述苏州智能汽车专家也认为,“苏州在智能车联网产业全链条上缺乏具有市场引领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带动作用显著的主机厂。未能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方面发挥链主效应形成带动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但是,另一方面,苏州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实力强劲。2022年,苏州新能源汽车规上企业300多家,实现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占汽车产值比重超40%;2023年,产业规模更是超过4000亿元。

以最近大热的小米SU7为例,不少零部件就出自苏州。比如驱动系统电机是汇川联合动力、联合汽车电子(太仓)生产,车身稳定系统及制动控制器由博世(苏州)打造,高压连接器则是昆山沪光汽车电器出品,轮毂轴承是舍弗勒(太仓)打造。

张春龙认为,“就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苏州要增强区域竞争力,需聚焦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升级。首先,应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突破,提升产品竞争力。其次,要完善产业链配套,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提高市场渗透率。此外,苏州还应积极引进和培育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区域影响力。通过这些措施,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不断增强竞争力,助力实现万亿产业目标。”

上述苏州智能汽车专家也建议,强化苏州市产业链现有优势,鼓励各区域积极招引培育生态型“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协同创新组织动力。

从实际产业发展来看,2024年以来,苏州进一步强化零部件集群优势,并且大力向新能源传动、智能化部件布局,积极引入新质生产力企业,相关项目落地不断。

2024年7月,总投资超20亿元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项目落户昆山开发区,其由苏州城投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预计于今年10月底开工,2026年底前完工。计划在三年内引进企业80家,包含一批专精特新和瞪羚企业,年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

据了解,该产业园将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围绕自动驾驶、信息安全与通信等智能驾驶和车联网重点技术,以智能电控系统、智能传感器、汽车芯片和电池系统、电驱系统、电控系统等重点产品的研发及生产为突破点与着力点。

去年8月,汇川技术公告,控股子公司联合动力拟在苏州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总投资金额不超过50亿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定子、转子、电控、电源、总成等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将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及项目进展按需分批投入。

去年10月,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太仓公司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项目暨三期工厂、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相继落成。立讯集团则与相城经开区签约,合作建设声学电子产品及汽车零部件项目,落地中国最大的立讯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超120亿元,建成后年产值超300亿元。

无锡某芯片企业人士建议,“苏州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非常完备,产能丰富,而无锡本土半导体产业资源深厚,二者可加强联动,加快车载半导体的场景应用与验证,有助于发挥协同作用,推动两地产业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