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風險中心周桂田:台灣「國家韌性」需新政治形塑
2024年台湾总统大选可以架构在几个观察面,从这些全球与国内的变局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台湾的国家韧性,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政治韧性与国防韧性。简单来说,国内外的变局深刻地铸造本次总统大选的历史条件,这从所未有的局势、潜流与结构,虽然隐藏于选战,被聚焦在下位格局的激烈攻防,但不可无视其开启了未来每届大选的不确定变局。
从全球与国内的变局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台湾的国家韧性。 图/Unsplash
六大挑战 牵动台湾未来变局
首先,地缘政治冲突与竞争、区域战争,再确认台湾在全球政治、军事的重要关键。
其次,地缘经济竞争包括美中科技战、贸易战,或欧美国家、东亚、东南亚甚至各国对中国经济上的去风险化,影响台湾的经济安全与交往战略。
第三,减碳与净零碳排转型的急遽性,对原本迟滞气候转型的台湾产业,或经济社会的冲击更为难堪;欧盟CBAM碳关税对产业冲击虽然范围有限,但全球加速的净零碳排议程将逐渐形成绿色贸易障碍,台湾内部再踌躇、迟缓转型的空间非常有限。
四、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受前述各项事件影响甚钜,造成社会经济的困境,虽然电子业、半导体业等一片荣景,但其他产业仍陷胶着,导致民众相对剥夺感遽增。
五、网路新媒体的渗透,逐渐影响并塑造民众的认知,而分歧、分裂民众对国家认同、经济发展、社会团结的发展。
最后、上述这些竞争、变动、冲突与转型困境所混杂的演变,经常在单一的事件或系统缓慢回应中被放大,透过网路新媒体积非成是、价值模糊与资讯混淆下快速的扩散,容易导致社会不满,形成社会悲愤的氛围(social catharsis),使得社会与经济团结更为脆弱。
尤其,对年轻世代而言,此种代际之间所产生的相对剥夺,将产生巨量的政治投射,而带来社会、经济、环境与国防韧性之机会与风险,特别是对形塑台湾国家的韧性有莫大潜在的挑战,需审慎应对。
此次大选已经看到这些问题的端倪,大量跨世代、青年世代涌向民众党,投射新的政治期待,不仅扬弃国民党的未呈现改革之沉屙格局,也累积不满执政党缺乏强健的跨世代、青年世代之政策聚焦与执行。而这股巨量洪流,对任何政党都激荡出改造的契机与风险。
选民透过投票,表达对总统候选人、政党理念的认同、期待。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台大风险中心调查 企业环境、社会、治理议题民众多不满意
台湾目前还有电子、半导体或相关产业的护国群山,或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可以支柱国人的经济想像与团结,并延伸至社会团结与韧性。但这些荣光产业一方面受到地缘政治、经济竞争,及科技优势延续的威胁,另一方面,其长期系统性的牺牲环境(高耗电、高耗水、废弃物)、劳工(税制不公、企业不愿与劳工共用利益、低薪等),现阶段需面对全球规格越来越高的净零碳排、碳关税、ESG(环境、社会与治理)要求,已经逐步逼近经济、社会、环境的脆弱的临界点,亟需快速、有序的进行公正转型,以为预警。
否则,一旦这些产业或荣光在全球或区域上相形失色,加上特殊的两岸经济、政治的互动,社会不稳定或不满批判,将如泄洪般的倾倒而出。
从台大风险中心长期的调查来看,民众对企业在环境(减碳、净零)、社会(社会公平、薪资)、治理(企业变革与劳工共用)都有相当程度的不满意,值得企业界注意;电子业与半导体业已经是国际格局产业,应在产业亮丽贡献之外,对其耗用国家能资源、土地、人才之相关环境与社会涵容量展开回馈,并能拟定相关计划,而不是只在媒体上仅被呈现为员工加薪而造成社会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受。
并且,企业承担的环境、社会与治理的责任也不能只停留在净滩、学童营养午餐等层次;尤其是大企业,应该找出路径来切入关注经济、社会、环境转型产生的冲击与脆弱性问题,建构企业的公正转型资本,以创造员工认同并获得社会大众的肯认。后者也更符合ESG国际要求,如欧盟永续标准对企业关注之ESG社会公平指令也也将逐步出炉,企业领导者应洞察此趋势。
国家韧性 建立于经济、社会、环境公平与对话
不可讳言,执政党在过去虽然架构了环境与社会公平政策,但在执行面上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落差,不能克服各种因素而导致民众感觉丧失理想性,如矿业法的延宕,或选前才通过最低工资法等,都表现出即使当时占国会多数,仍受到利益团体牵制;而行政官员习于找部分公民或产业团体对话、却欠缺广泛与社会、民间、学界沟通,导致了执政者仍然重市场、轻社会正义的观感,严重腐蚀蔡英文总统建构出并已有成效的能源转型、航太、资通讯、国防产业等基石。
再说一次,执政者若仅与特定政治、知识或产业群体沟通,缺乏广阔、管道与知识界、民间社会,持续开放性的对话,倾听民瘼,事实上已经构成严重的系统性风险,轻则政务官员缺乏前瞻作为,重则政策出炉越趋保守与倒退,而招致反弹。
国家的韧性建立在整体经济、社会、环境之公平与对话,后者若欠缺、并一旦各项影响因数的偶然性聚合,更加上两岸特殊的关系、对区域经济组织的阻碍、国际组织参与的阻碍,随时可能引爆更大的洪流。
青年世代发声 敲醒执政、在野党警钟
选举显现出的洪流与青年世代声量,对于执政党、在野党都是警讯。图为示意图。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本次选举显现出的洪流与青年世代声量,对于执政党、在野党都是警讯;对于未来新组成的政府内阁,若不改变原先的决策模式,虽然表面上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成长与发展,但各种地缘政治、经济、社会、健康的偶然性聚合因数,随时会产生颠覆性的效果,何况目前国会三党不过半的政治情势。
而对在野党而言,若过度的操作这些不确定性的因数与洪流,稍一不慎将反噬自身;更糟糕的是,将晃动台湾朴实的社会韧性与认同,影响已经在净零碳排、高龄化社会冲击下的跨世代正义信任。
民众要求的是一个具有理想性、前瞻性并顾及转型现实的产业、经济、环境与社会政策,不可偏废。目前大选前酝酿出的跨世代或青年世代的社会不满、宣泄的现象,显示在国内外政经冲突、竞争与政府执政过程中,执政党虽有扩张崭新的产业蓝图、维持经济出口荣景、强化国防韧性并凸显台湾的国际地位,但却无法说服人民贴身重视的住宅、薪资等社会公平愿景,或清晰告知人民阶段性的愿景执行路径,以及如何克服难题。
这些困境与挑战,都需要执政者战略及战术上迅速校准;而的确,过去三十年来发展型国家偏向经济而忽略社会、环境正义的执行模式,在现阶段仍然不断在被复制,我们看到无论是经济、环境行政部门,都仍然较多倾向维护或缓冲产业在目前国际激烈净零转型的政策规划,殊不知,继续迟滞的政策作为,除了造成企业温水煮青蛙的效果,国际环境已经没有太多缓慢转型的空间。因此,未来新组成的政府,战略上必须有清楚的国际、区域与国家视野。
国际赛局下 期待新政治形塑国家韧性
在国际赛局下,新任总统需要创造新政治。而新政治需根本体察六大局势引发的社会经济冲击与契机如何影响民众,并形塑国家韧性。因此,决策与沟通模式需要重新调整,何不维持选战中走遍台湾的热情,定期与草根民众对话,同时建置连通和广泛知识界的沟通管道,避免中央官僚化、或资源掌握者阻绝,而造成过去声音一直传递不进去的系统问题。以此基础当有机会建构贴近世代的政策愿景,而能随时检视变局下的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与环境韧性,动态性的修正政策推动与执行。
Take action!加入《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