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台商需有地缘政治风险新思维
旺报社评
中共二十大落幕,有点意外,又不太意外。不意外的是,习近平续任总书记,平顺进入第三届。意外的是,代表最高权力决策机构的政治局常委会,被视为市场改革派的汪洋与胡春华等全数落马,由习近平的亲信替代。这代表权力的集中,也象征着大陆全面进入习时代。
供应链的去台化危机
不容否认,随着中共权力结构的改变,因中美对抗持续升温而增高的地缘政治风险将进一步升温,从台湾到日本、朝鲜半岛,整个亚太地区都难逃随之而来的巨大冲击。摩根大通执行长戴蒙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中共二十大过后,美中关系可能将随着习近平权力集中而更加恶化,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美国经济衰退风险。
对地缘政治的担忧反映在近期两岸三地股市的表现。二十大闭幕后这一周,全球股市几乎都呈现反弹走势,譬如美国道琼及德国法兰克福指数,分别反弹2.4%及3.8%(计算至10月28日),台股、港股及沪股三大指数却不涨反跌,跌幅分别为1%、3.4%及7.9%,市场投资人用实际卖股行动,表达他们的担忧。
台海局势日趋紧张,影响的不只金融市场表现,包括外资及台商在内的实际投资行为也会遭受波及。矽晶圆龙头厂环球晶董事长徐秀兰公开表示,2020年开始布局的德国世创(Siltronic)并购大局确定失败,关键原因在德国对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的考虑。德国政府担心台湾可能「香港化」,如此一来,世创将成为中国企业,环球晶无法取得德国投审会的核准,只能以破局坐收。
面对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升温,厂商投资决策必须做出调整与改变,环球晶不会是单一个案,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例子。特别是对事业重心在两岸的台商而言,当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开始吹起「去中化」、甚至是「去台化」的号角时,台商更要思考自身在未来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与定位。过去以大陆为单一生产重镇的长链模式,可能要转变成多个中心(如越南、印度或墨西哥等)并存模式。不仅供应链大幅缩短,也更加强调在地生产、量身订做、即时供货等特性,这都是未来台商必须面临的供应链重大转变。
调整产能与产线分布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因地缘政治风险衍生的「去台化」危机,已非杞人忧天,而是现在进行式。尽管经济部长王美花、国发会主委龚明鑫一再强调,台湾半导体技术无可取代,去台化只会让全世界停止运转,但对照大势,明显是自我安慰。台湾半导体供应链确实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未来呢?当美国强制台湾分散生产风险,将供应链外移,民进党政府敢说不吗?供应链外移后,比较利益最大化优势还能保住吗?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及财政部长叶伦不只一次表示,为防大陆地缘政治胁迫,美企须降低对台半导体依赖,扩大在美晶片生产比重。这意味半导体供应链向美或向外移转恐怕难以避免。在这样的趋势下,整条供应链的厂商包括众多台商在内,真能相信政府不存在「去台化」危机的片面之词?更不用说,现今两岸兵凶战危情势,不寻求与对岸沟通化解嫌隙的民进党政府,绝对无法推卸责任。
台海地缘政治风险,在民进党主政下,已由不明显的长期风险,演变成立即而迫切的危机。欧美国家开始产生警觉,并纷纷警告本国企业应及早做出调整。台商游走两岸,更需要重新思考经营策略与投资布局。所幸台商嗅觉一向敏锐、韧性非常强,如何善用优势,因应全球供应链重组新形势,尽快调整产能与产线分布,甚至因应美中对峙而备妥两套策略系统,提供不同供应链体系解决方案,将是最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