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史博打造教具箱:历史百宝箱

最近史博举办「异文化的相遇─台湾机会与选择」特展利用开设手工坊的机会制作了许多教材包;接着要推出的「雾社事件八十周年」特展,台史博也为此打造教具箱,做为教师历史教学资源,还要招募老师加以培训,让这些箱箱包包成为历史教学的利器

甫结束第一站台南市巡回展的「异文化的相遇─台湾的机会与选择」特展,有一项颇受欢迎的手工活动,让观众在台南市社区大学艺术美学学程的老师们带领下轻松的发想创作,并进一步思考台湾历史的种种发展。

这项有趣的活动,称为「美丽的相遇─多元文化手工坊」,源自展览所要传达的「异文化相遇的挪用与转化」的重要观念

十七世纪后期开始,受到中国、日本、欧洲各国商人在台湾频繁贸易影响,台湾原住民逐渐改变原本以物易物珠贝交易的方式,也开始使用银币;也有原住民以土地换取西方人带来的布疋,例如荷兰人当年即以十五疋cangan棉布新港社买得土地,构筑普罗民遮城。外来的贸易活动,影响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时不见得纯然是原住民的传统生活遭受改变,而是外来的文化元素被吸纳进入台湾的原住民社会。例如西方的银币,不单只是作货币使用,原住民也把银币当作身体的装饰物,与串珠饰品融合使用。平埔族人也融合了异国元素及文化,学习汉人做新婚喜床装饰的「剑带」,改为原住民传统的服饰

台史博因此撷取了此一挪用转化的特殊历史,规划设计了手工坊的推广活动,获得热烈的回响。譬如说,有金工专长的台南市社区大学苏小梦老师,就教大家利用锡条熔融灌模,制作手工艺品,让学员们眼睛睁得好大,直呼太神奇了。其他还有邱郁文老师教手工捻绳杨礼诚老师教琉璃珠饰品创作、吴明峰老师教环保框织画等。

公服代理组长许秀云说,这不只是做手工艺品而已,同时也是在传递历史知识。每次举办展览,他们都会借此累积成果,好比说异文化相遇的手工坊办完后,就可以做成一个个的教材包,随时可以再用,现在更进一步进行DIY教材包的研发,让民众可以透过创作过程,认识台湾历史,预计年底可以累积到二十套。

同样的,在即将到来的「闻众之声-雾社事件八十周年」特展中,台史博也与台南大学合作,开发了一些教具箱,内装原住民的文物,例如口簧琴、织布工具纹面排针老照片等,还打算召募老师加以培训,「让历史和艺术人文的老师,可以学到不一样的教法。」台史博称这种教具箱为「历史百宝箱」,希望博物馆资源能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