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成长动能渐失 全球经济面临困境
文/许嘉栋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以及随后于2008年蔓延扩大的全球金融海啸,虽然幸赖各国共同推出强力的宽松货币与财政政策,使得危机在2010 年迅获纾解, 但是自从进入后金融海啸时代以来,全球经济普遍陷入低迷不振之困境。
曾任美国财长与哈佛大学校长的国际知名经济学者Lawrence Summers,在约3 年前即已指出全球因需求不足,陷入「长期性成长停滞」的危机。IMF 总裁拉加德(ChristineLagarde), 于2014 年10月更进一步提出全球经济将进入新平庸(New Mediocre)时代之说法。
全球将进入新平庸时代
拉加德根据IMF 所提出的全球经济成长率预测,指出全球经济成长率在2015年之后将呈现近乎躺平状态,不仅低于可达成的潜在成长率,也低于过去的平均水准。她分析主要导因在于: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失去了驱动成长引擎之动能;而且全球对未来成长的欠缺信心与悲观预期,使得投资与消费意愿普遍低落,进而使需求疲软、低成长的预期成真,此更强化了对前景的欠缺信心,导致低信心、低需求与低成长的恶性循环。
经济成长的动能,长期取决于供给面,短期则主要受制于需求面。详言之, 长期经济成长所仰仗者,主要是供给面生产能量之扩张、生产技术之进步,以及制度与结构之改革等;而短期经济景气则与消费、投资及出口需求之强弱高度相关。全球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就是在供给面与需求面同时丧失了成长的动能。
供给面欠缺成长动能
全球经济成长之历史清楚显示:几项大幅提升生产力的重大发明所启动之工业革命,是驱动全球长期经济成长之引擎。其中包括由蒸汽机启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为机器时代或蒸汽时代)、电力带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器或电力时代),以及由电脑与资讯科技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电脑革命、信息时代)。这三次工业革命皆属「破坏性创新」,虽曾对不少旧产业及工作机会带来冲击,但都大幅提升了整体经济的总生产力,引发诸多资本形成,进而创造了许多新产业与就业机会;故对过去近200 年的全球经济成长产生了重大的驱动作用。
近几年由德国的「工业4.0」所衍生启动的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着重于数位化资讯的整合应用,以及人工智慧、机器人与生物科技等的发展。这一次的工业革命迄今尚未显现引人注目、可能大幅提升全球生产力的重大创新发明,但部分发展例如人工智慧与机器人,已引起是否将产生「科技取代工作机会」(以及进一步恶化所得分配)的疑虑。不少专家也持续警告金融从业人员:方兴未艾的金融科技发展,可能将使大量现有金融业工作机会消失。
以上所述为近期的科技研发与创新,尚乏足以令人振奋、大幅提升生产力的革命性改变,且可能不利于就业。在另一方面,全球近几年又面临严重产能过剩的困扰。中国大陆自从1990 年代大步走向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采取「建设投资导向」的晋升机制;为了因应金融海啸对景气之冲击,于2009 年且提出高达人民币4兆元的建设支出方案;再加上中国政府大力扶持国营企业与高新产业之发展,这几项因素共同缔造了许多产业在中国大陆以及全球产能过剩的严重问题。任何产业一旦被大陆大力发展,都形成供给过剩的灾难,包括钢铁、煤炭、水泥、造船、太阳能等。
许嘉栋现职:台湾金融研训院荣誉顾问、东吴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经济系兼任教授经历:台湾金融研训院董事长、中研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央行副总裁、财政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