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债市陷入负利率难题 昔日保本商品今日买了就赔钱

▲有人戏称,负殖利率债券已成为新的资产类别。(图/金融研训院提供)

撰文杨森

借给你330万元,不但没利息可收,每年还得再付你2,640元!这是2月底投资竞标德国5年期公债的大致情况,只要把货币单位改成欧元,数字后面再加3个零,就基本吻合了。根据《华尔街日报报导,这批债券总值约32.81亿欧元,到期日是2020年4月,平均殖利率为-0.08%。

1月时,德国也发行过类似公债,当时殖利率还有0.05%,也就是说,1个月前买的5年期公债还小有回报,尽管微不足道,但总好过2月底这批买了就注定赔钱的交易(持有满5年,实际收回的金额比借出去的钱少),这是第一次德国公债在首次发行时出现负利率。不过,负利率不稀奇,在近期国际债市上随处可见,有人戏称,负殖利率债券已成为新的资产类别。

摩根大通的资料显示,3月初第一周,有大约3.6兆美元政府公债是以负殖利率进行交易,约占全球政府公债指数(Global Government Bond Index)中券种交易量的16% 。高盛2月底的报告也指出,欧元区5年期以下的政府债券,有超过一半以上是在负殖利率进行交易。另外,部分优质企业(如雀巢诺华制药)的公司债,近期也出现负殖利率。

赔钱生意为何有人要做?

欧元区负利率遍地开花,一个重要原因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计划的推动。去年6月,欧洲央行将银行隔夜存款利率调降为-0.1%,揭开负利率时代序幕;9月时进一步调降至-0.2%,显示欧元区经济极不理想,市场高度预期欧洲央行会扩大采行量化宽松购债计划,并开始推升债券价格上扬,导致殖利率下滑。

今年1月,欧洲央行公布比市场预期更大规模的购债计划,预计到2016年9月前,每个月将在市场上购买600亿欧元债券,由于市场上符合购买条件的高评级债券数量有限,加上部分债券持有人惜售,或者因为金融监管原因不得卖出,使得高评级债券价格一路走扬,殖利率不断破底。

德国政府债券为例,欧洲央行预计买进2,150亿欧元德国公债,但同期间德国预估新增发行的公债净额只有150亿欧元,供给远远赶不上需求,导致抢手的德国公债殖利率愈来愈低,甚至由正转负。以5年期公债为例,最近1年的殖利率从高点0.7%一路下滑,今年初正式跌破0,3月初更来到-0.128%的最低水准,反映出欧元区量化宽松的影响。

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赔钱生意大家还愿意做?一般的解释包括:基于流动性安全性考量,比较保守、对资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机构,即使面对负利率仍会配置一定比重的债券部位

其次是对通缩的预期。如果物价持续下跌,且跌幅超过负利率,那么扣除通缩后的实质利率仍是正数,持有公债就还会有实质获利。

再者,欧洲央行摆明要在特定期间买进一定数量的债券,既然政策做多,自然会吸引想赚差价投机者上门。另外,也有人是着眼于汇率避险的投资考量。

通缩恐怕弄假成真?

但在这些乍看合理的考量背后,仍有一些问题尚待厘清。譬如,量化宽松的一个目标是要消除通缩威胁,但要消除通缩,最重要的是必须扭转市场的通缩预期,因为,当大家都预期价格会下跌,便会紧缩消费,于是需求减少,价格就真的下跌了。

但现在通缩预期却成为合理化负利率的理由,这么一来只怕通缩弄假成真。

再者是当前经济问题的根源, 如果是美国前财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所说,主要源自总和需求不足所导致的长期停滞问题,那么,光靠传统的货币政策、甚至非常规政策,都无法改变当前的困境。总和需求不足的部分原因和人口老化造成消费减少,以及财富分配不均、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有钱人集中有关。而目前已知的量化宽松的一个「副作用」,却是让有钱人累积更多财富,显然也无助于帮忙摆脱成长停滞的问题。

另外,极低、乃至负利率的超宽松货币,很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就目前情况来看,低利率对推升商品劳务的通膨效果不大,远远比不上资产价格通膨那么引人注意,而且量化宽松所创造的庞大流动性,也可能是未来金融不稳定的一个隐忧。

当负利率不再是少数特例,甚至成为普遍现象时,代表我们正踏入一个和传统经验不相符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是央行非常规政策所打造出来的,过去的经验无助于猜测未来,而政策成败还得多年后才能盖棺论定,现在只能说,量化宽松或许会解决一些问题,但也会产生新的难题,在当下,「摸着石头过河」会是比较好的策略。※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4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