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所啟動首批碳權交易 學者籲引入更多自然碳權

台湾碳权交易所今天启动首批国际碳权交易,学者表示,这是台湾碳权交易里程碑,但现行国际碳权「只能买不能卖」,为更活络碳交易市场,建议开放自由买卖,并引入更多符合国际趋势的自然碳权。

台湾碳权交易所今天启动首批国际碳权交易,第一波上架来自亚洲、非洲与南美洲等地区的碳权,均是由国际独立机构黄金标准(Gold Standard;GS)等认证,台积电、鸿海、中钢与台湾金控等近30家业者「抢头香」参与交易。

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坚明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表示,台湾研究碳交易超过20年,碳交易系统建立不容易,今年不但成立碳权交易所,今天也启动第一批交易,可说是台湾一大里程碑。

针对后续发展建议,李坚明表示,首先,碳权法律属性需更加明确,意即要有法源依据,将碳权视为一般商品;再者,企业购入碳权以后变成资产,相关会计纪录规范应及早确立,包含资产认列价值应随当下价格或买进价格,以及公允揭露等。

第3,碳交易目的是增添减碳灵活性,气候变迁因应法第27条应尽快界定何种国外碳权可以在国内抵换碳费,此也连动碳交所引入品项。另随着碳费将在2025年征收,更需明确订定国内外碳权可抵减比例。

第4,国际高品质碳权会随发行机构不同,产出不同型态碳权,而甫落幕的COP28推广的是以自然为本的碳权,盼台湾引入更多自然碳权,以符合国际趋势。

对于碳交所上架首批碳权以再生能源碳权为主,并无森林碳权,李坚明解释,因碳交所引入的是黄金标准碳权,本身属性就以发展绿电为主;另一碳权国际认证机构Verra则多自然为本的碳权,不同机构定位不同。

此外,李坚明建议政府协助推广碳权使用准则,包含碳权来源、品项以及碳权应用面,以避免漂绿之嫌。

谈及未来台湾碳权交易活络关键,李坚明表示,目前碳交所规定国际碳权「只能买不能卖」,然而,碳交易重视流动性,有周转才有价格发现,进而激励减碳科技与行为改变;换言之,要让碳交易所功能完整发挥,就不能采用限制逻辑,全球碳交易市场也都准许自由买卖。

李坚明也提到,气候变迁因应法第24条环评增量抵减目前只允许国内碳权抵减,但他认为应开放国际高品质碳权,让抵减来源更多元化,并广纳更多具国际信誉机构的碳权,透过增加碳权供给量,带动市场更加活络。

国内碳费审议委员会将于明年第1季成立,李坚明指出,由于碳权来源与发行机构不同,价格差异大,因此比起参考国内首批国际碳权碳交易价格,更应从碳费「减碳功能」角度制定碳费价格,意即先思考收取碳费专款专用目的,包含如何减碳、目标减碳量,再回推碳费费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