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有價時代來臨 中央銀行:過度使用碳權抵換不利減碳

碳有价时代来临,中央银行指出,国际间实施碳定价机制,面临整体碳减量不足、碳定价各国差异大且碳权交易透明度低等3大挑战,恐难达成「巴黎协定」的目标,并提醒若企业过度使用碳权抵换,反而不利减碳。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碳有价时代来临,中央银行指出,国际间实施碳定价机制,面临整体碳减量不足、碳定价各国差异大且碳权交易透明度低等3大挑战,恐难达成「巴黎协定」的目标,并提醒若企业过度使用碳权抵换,反而不利减碳。

全球暖化加剧,引发气候变迁,不只对全球带来深远影响,也对经济金融带来严峻挑战。为了减缓气候变迁的冲击,国际间已有共识,未来经济活动须朝向低碳经济转型迈进。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COP21)达成「巴黎协定」,提出全球升温控制摄氏1.5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后,主要国家陆续承诺净零排放,并推出转型策略。台湾也实施碳费并建立碳权交易所,循序实施碳定价机制。

各国均朝净零转型前进,不过中央银行在「全球化与永续发展」的简报指出,各国政经环境、产业结构、政策考量、施行期间长短及施行方式等存在差异,国际间实施碳定价机制恐面临碳减量不足、碳定价各国差异大、碳权交易透明度低等3大挑战,难达成「巴黎协定」目标,并衍生碳泄漏、漂绿等问题。

央行说明,不论是以价制量的碳税、以量制价的碳排放交易系统(ETS),现行实施碳定价机制涵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限;而且碳价尚低,使得「巴黎协定」目标难以达成。

部分国家有限度开放中间商及金融机构参与ETS排放配额交易或开发相关金融商品,希望增加市场流动性并增进价格效率,但央行认为,此做法也提高价格波动性,并增加市场投机性。

碳权抵换方面,央行提出看法,直言企业若过度依赖碳权抵换,宣称达成净零排放目标,而不从营运面减少自身碳排放量,恐使整体减碳效果不彰。

央行指出,部分国家准许运用碳权抵减部分碳税或减少须于碳排放市场购买的碳排放配额,但多设有抵换上限及品质限制,就是为了避免企业过度运用碳抵换而不积极减少自身碳排放量。

另外,央行补充,自愿性碳权交易市场因市场透明度低及碳权品质良莠不齐,也曾引发漂绿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