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谁负责?气爆管线七单位「共治」
文/林幸妃
高雄丙烯气爆,是偶然的意外?还是长期疏失积累的必然?灾难过后,一道道城市治理难题,不仅高雄亟需面对,更是全台湾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必须克服的转型关卡。
「过去几年我们致力在防灾、避灾、减灾,都是在面对台风和极端降雨,从苦难中学得教训,」高雄市研考会主委许立明沉默半晌,「未来更要正视工业化,对城市带来的集体风险,」他的话语有几分苦楚。
这样的风险,充斥在每个人周围。以地下管线而言,高雄市政府工务局根据过去12年建置的管线图资,计算埋在地底下的电线、水管、瓦斯管到化学原料输送管等等,连结起来总长度超过12万公里。
但高雄市超过6米宽的主要道路,加起来的长度不过3,500公里,形同每公里道路承载了34倍的负担和风险,而这些还不包括早在2003年前铺设、不为人知的老旧管线。
密密麻麻交织的管线网络,捆绑、也注定高雄的命运。从楠梓加工出口区、中油高雄炼油总厂、仁大工业区、大发工业区、林园工业区、小港临海工业区,所有石化原料都从海上,透过高雄港接驳。
石化原料上岸后,若不是透过货运陆送,就是经由管线,绵绵不绝输送到周边工业区内。「现在所掌握图资,也可能和既有城市街道无法比对,」高雄市经济发展局长曾文生坦承,因为城市发展和变化太快,很多早年埋设管线,如今位在夜市或住宅区等人口密集地带。
都市规划的失灵,让多数高雄人直到惊天一爆,才警觉地底风险。「工厂营运范畴内属于工业安全,出了厂区延伸到城市的管线,就涉及公共安全,」安侯永续发展顾问公司总经理黄正忠解释,过去企业主只注意厂内安全,反而忽视了运输的危险性。
即使是政府相关单位,从中央到地方对出了工厂之外的管线,也始终缺乏明确管理系统和监督机制。
一条管线的设立到核准,涉及从经济部工业局到高雄市工务局等七个单位。但管线输送的「安全性」,却没有法令、也没有单位负责监督。
一位不愿具名的环保官员私下透露,业者只会根据管线流量和压力进行检测,维护保养却多委外,「责任」也一并委外出去,一旦管线锈蚀甚而泄漏,再抢救已经来不及。
城市要安全,健全的防灾、救灾体系更不能偏废。高雄气爆惨剧的发生,看在防救灾专家、前内政部长李鸿源眼里,仍有许多可以改善的空间。
「防救灾是专业,但从消防局到消防署,都只会救火,却不会救灾,」他直指关键在制度和法令整合,这也是这次气爆造成消防人员死伤惨重的重要原因。
因为国内没有防灾专责单位,针对地下输送管线、维生管线、逃生设备和建筑物蓝图等逐一建档,更遑论建立防灾监测系统。
一旦发生事故,环保署毒化灾紧急应变队要逐一检测可能毒化物,延误疏散时间,从掌管工业区的经济部工业局,到负责道路施工的高雄市政府工务局,更不知道管线在哪里。
「大家都很认真投入,但力气和资源没有花在刀口上,」李鸿源感叹,国家防灾不能没有政策和统筹指挥体系,否则碰到中大型灾害,很容易束手无策,消防人员没有专业、缺乏设备,也只能白白被牺牲……(完整报导,请见《天下杂志》553期)
【延伸阅读】
■高雄气爆/别再检讨SOP了!那只是把错推给第一线人员■高雄气爆/乡亲啊,这时候大家要捐的是「自律」!■11点前睡更健康?医生揭5大睡眠迷思■上班族8个「挨饿也会胖」的坏习惯大公开!■不只有咖啡 小心这些食物也偷走你的睡眠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天下杂志网站》。※本文由天下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