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很好吃》第三季,用“时下观照力”解码美食节目生命力

美食类内容在国内文化娱乐类节目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更诞生过无数热门佳作。但近年来越来越难见到相关领域再出爆款,内容过度饱和、市场钝感明显、新IP难出头的现状,正倒逼内容行业,为美食题材找到新的市场兴奋点。

刚刚收官的《听说很好吃》第三季给出了一种思路。

在节目中,每期会有若干明星嘉宾带来提案,由大厨团队以美食创意“抢单”制作,其带来的创意美食有机会入选“星级菜单”。本季最后一期节目中,一项提案是制作“初冬时节的御寒美食”,伴随着本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普遍降温,这个选题显得格外应景,有高赞评论称:“穿棉袄的第一周,就有人惦记给我暖胃,好幸福。”

不难看到《听说很好吃》第三季的不同:当屏幕里的所见连接生活里的所感,节目正在以更强的“时下观照力”打通观众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在该系列始终强调美食关联现实的基础上,以创新的“三步走”进一步实现与观众的“零距离”。

《听说很好吃》第三季制片人、总导演孙竞表示:“我们希望让观众在美食的色香味之外,找到另外一个维度的贴近性,而这来源于美食节目社会性、贴近性的底层逻辑。”

走近情感:以“时下观照力”拉近与观众距离

第三季节目试图结合更多生活维度。这可以理解为节目走近观众的“第一步”,打开更多话题空间,为美食节目的差异化和生命力求解。

“因为美食节目的问题就是大家吃不到,距离感会非常强,所以我们这一季依然坚持要想办法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除了看得到、吃得到,还要拉近情感之间的距离。”执行总导演张宇介绍。

执行总导演郑也纳从行业角度做了补充:“现在的综艺也要在各网络平台分发,客观上需要做到每期节目有三到五个话题点。”比如这一季节目就有减压、多巴胺美食、美拉德反应等高热话题,做了开学和亚运等特辑,还有《上错花轿嫁对郎》的联动等等,以观众熟悉有共鸣的内容勾连情感、唤醒共情。

这种理念进一步反映在节目形式上。

《听说很好吃》第三季有多期特辑,在开学、亚运、中秋等节点为观众带来定制话题和美食;节目组也格外关注选题角度,真正切中观众的情感共鸣。

比如中秋特辑,为身在外地的年轻人带来一道“治愈打工人的中秋家常菜”,制作全家福、红蟳米糕等家乡口味;迎亚运特辑也会结合“运动员怎么吃”的话题让选题更接地气,串联起一代代运动健儿为国争光背后的汗水、泪水,也更好地展示杭州举办亚运会的用心准备和综合实力。

具体到每期的形式设计,如创意秀在延续形式多样化、轻松基调的基础上,也对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结合更多话题点和共情点;“创意秀二选一”也是今年的一大创新,增加多位嘉宾的竞争环节,不但是从长综逻辑实现可看性的提升,也以更多话题空间让观众获得了追看的动力。

在内容与形式上拉近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对节目组提出了能力上的高要求,可以归纳为一种对时下潮流的“观照力”。这需要节目组做好功课。

除了保持对社交平台话题的关注,更要在思路上完成话题与美食的搭桥,张宇表示,“我们会希望团队不要只关注当下什么吃的最火,不要只聚焦美食,吃只是一个引子,核心是通过吃,我们的节目可以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情感是《听说很好吃》第三季走近观众的“第一步”,当节目着力提升整体的可看性,也进一步带动观众对美食节目信息量的认知,通过极具“时下性”的节目叙事,完成对美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走近感官:以情感交互升级味觉“通感”

除了在情感上拉近距离,节目依然充分展示着美食的感官吸引力,这是三季以来的特色和优势,也是节目走向观众的、更坚实的“第二步”。

在这方面,节目要解决一个美食节目的常见问题,即如何将视觉转化为“味觉”,完成观众的“通感”,依托思路与形式上的创新,进一步实现“通感”的升级。

“我们会注意菜品的比重,每期会有难度较大的菜品,也要有接地气的菜品抓住观众的心。太脱离群众也就脱离了美食的意义。”郑也纳表示。

节目里还有不少菜品是在思路和口味上做创新,比如戴广坦结合上海锅贴和东北小鸡炖蘑菇的“国民锅贴”;还有中秋特辑的湖南家常菜全家福,嘉宾吉娜更直接表示会给郎朗做着吃。

而这些菜品的创新并不容易,每期节目菜品的研发主题,一般会提前一周给到厨师团队。对创新一道菜品而言,这个时间其实不算充分,大部分餐厅的创新周期都要长得多,而节目里的厨师团队每周要推出数道菜品。

完成这些不可能任务的大厨,无一不是经过筛选、业务能力国内一流;每期的四位大厨也会按类别分开,比如郭科大厨擅长海鲜和粤菜,而程郁大厨是杭帮菜,还有擅长湘菜的彭华强、滇菜的苏启胜、北方创新菜的张志成以及东西方结合的戴广坦等等,让每期节目的菜品呈现更加丰富。

“厨师是我们节目的催化剂,因为你会发现每期节目里,所有人的情绪是随着菜而调动的,一旦某个厨师呈现出来的菜的创意,或者说味道足够惊艳所有人,那么大家的情绪都会被调到顶点。”张宇如是说。

创新性之外,《听说很好吃》第三季还强调菜品的亲切感和可操作性,实现对美食的更多层次的打通。

走近生活:以更多元场景突破时空局限

走近观众的“第三步”,迈到了节目内容之外。

《听说很好吃》第三季节目热搜远超上一季,实现了热度上的重大提升。此外,节目于世界粮食日发布的“吃多吃少,光盘正好”公益宣传片,联合微公益在Z视介、微博同步发起“我是光盘侠”公益挑战赛,获得了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点赞。

最后一期节目的提案,来自Z视介和微博共同发起的“《听说很好吃》收官创意提案你来定”活动。这种交互式的关系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并不少见,而美食成为激活观众兴趣的催化剂。

以节目内容为核心,打通更多线上线下场景,串联起更多话题空间和体验渠道,让观众进一步参与到节目当中,这是节目突破屏幕的“第三步”。

比如节目伊始,就曾发起过“舌尖MBTI”测试,制造了高热度。据统计,“舌尖MBTI”召集了30万网友在线测试,他们测试的结果也作为选题被带到了节目里。

而在线下,“看得到也吃得到”是《听说很好吃》的一大亮点,最终入选节目“星级菜单”的菜品会在线下实体餐厅上线,让观众在真实生活里也能“吃得到”。

“跟线下餐厅联动一直是我们节目坚持的一个初心。这一季我们也特别和大厨们沟通,尽量推出一些线下餐厅可以复刻出来的菜,在餐厅里面吃到的味道要跟节目里的味道是一样的。”张宇表示。

这些动作打通了节目和年轻受众的交互通道,成为实现“零距离”的“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形成观看体验的闭环。相较于过往的美食节目,《听说很好吃》第三季激活了多元维度的承载容量,也让美食类节目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反过来看,这种空间感也得益于美食赛道本身的生命力。

孙竞表示:“这一季节目的观感非常流畅,是基于美食节目的底层逻辑。之前美食综艺没有定式,专业类的偏冷、游戏类的偏闹,而《听说很好吃》第三季的探索,或许找到了在美食节目领域,节目与嘉宾表达的一种匹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