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寶島文學自嘲如中毒 關首奇:台灣是我一部分

台法文化奖得主关首奇是近年台湾文学作品进入法国的重要推手。他告诉中央社,盼透过艺术媒介,让人看到台湾很自由,正为认同、语言而努力,「我是台湾的一部分,台湾也是我的一部分」。

法国法兰西学院23日颁发第27届台法文化奖,得主为学者关首奇(Gwennaël Gaffric)、语言学家齐莉莎(Elizabeth Zeitoun)与演奏家陈逸芬,3人的作品展现多样性,以及台湾地理和文化上的开放性,搭起台欧间的桥梁。

里昂第三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关首奇是近年台湾文学作品及文化活动转译引入法国的重要推手,译作包括吴明益的「复眼人」、纪大伟的「膜」等,让台湾文学受到关注与讨论,也带动国际学术及出版的能量。

他参与许多研究、教学、翻译和出版计划,不仅担任法国亚洲书库出版社(L’Asiathèque)「台湾小说」丛书的总编辑,也在任教大学策划执行文化部「台湾光点计划」。

作家吴明益也在关首奇得奖的介绍影片中形容,他的人生「已和台湾不可能切割,因他们把生命里最重要的时光,拿来做台法交流的事」。

颁奖典礼后,关首奇接受中央社访问时用流利中文表示,对获奖感到相当荣幸,因为36岁的他认为,得奖的前辈们花了整个人生去研究台湾、连结台法,而像他这样新生代的学者非常幸运。

「我们很幸运,大学时很容易到台湾交换、学台湾的语言、看台湾的书。比起前辈,我们在非常友善、方便的环境下开始对台湾产生兴趣,很感激前辈的努力」。

被问及是什么信念支持他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关首奇笑着说,「文学翻译就像写作,是一种病毒,再也无法治愈,我喜欢这个病毒,所以不会去吃药。我的信念是,我爱这个东西,所有译者都会说,我们一边痛苦一边快乐」。

关首奇说,台湾文学带来力量。因为在法国,文学逐渐被视为一种过去的东西,「或许台湾也有这现象,但我在台湾作家朋友的努力中、在读者反响或文学活动上,感受到台湾人还相信文学,艺术仍能带动社会的节奏」。

提及法国读者眼中的台湾文学特色,关首奇分析,主要在于「多语」现象,以及「多族群」的想像。而观看台湾文学历史脉络,也反映了台湾社会的转变。

他指出,在法国及不少欧洲国家,近年台湾当代小说和诗集的出版品数量已高于中国。法国文学市场萎缩、对中国的好奇减弱,以及中国文学本身自由与题材受限等都是原因。

关首奇也认为,年轻一代的法国译者可能对台湾文学更有兴趣,会比较用力去推动台湾小说翻译,这应该与台湾近年在欧洲能见度提升有关,「不会再有人搞混台湾和泰国了」。

对于未来计划,关首奇表示,「台湾小说」系列会继续推广新锐台湾作家的作品。接着,将和吴杰弘(Jerome Soldani)、顾友友(Yoann Goudin)等法国台湾学研究者创办第一本法语的台湾研究学术期刊。

他指出,法国已形成「台湾学」,不仅有许多对台湾有兴趣的学子,也有足够的师资与发表平台,拥有让学生容易接触的台湾研究学术环境。

关首奇在23日的颁奖致词中表示,他感受到一种「希望更多人认识像台湾这般充满活力地方的使命感」。他将奖项视为鼓励,要「持续让世界看到台湾的存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些人将文学译者的工作视为某种「外交」,关首奇告诉中央社,「文学能展现社会的复杂性,这是官方外交不能做的事」。

他认为,台湾大概是最无法进行正式外交的国家,「外交体系很努力,但挑战很大,所以很需要这种声音,透过电影、文学等艺术媒介,让人看到这个地方很自由,有人在为自己的认同、语言而努力」。

关首奇强调,他不喜欢民族主义,但「台湾无法在官方体制下获得国际地位,反而让我更想要帮助它」。

他笑着直言,台湾就是第二个国家,自己就是半个台湾人,「有很多我认同的地方。我是台湾的一部分,台湾也是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