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大学生就业成长路径

毕业后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广阔应用空间,经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创立了自己的网络科技公司;心疼家乡柚子林里堆积如山的废弃柚果,选择生物工程专业,深耕合成生物酶催化技术,用生物科技助力资源深度利用,帮助农民增收……新时代大学生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面向基层,勇于突破、主动学习,不仅解决了个人就业问题,还为他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正是大学生应对未来就业挑战的奋进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这一重要论述为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9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优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并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等作出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高校应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就业,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随着创新型经济的崛起,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超越学科界限,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这不仅要求高校开设创业相关课程,还需要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引入创新思维培养,确保大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解决问题。与课程设置创新相适应,教学模式也要实现多样化。高校应积极引入数字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新模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帮助大学生做好知识储备,提升应对未来职业挑战的能力。课程教学的创新,强调课程设计和评价应以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为标准,而不是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这种理念要求课程设计者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不仅考虑大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还需明确大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促使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在进行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是学生从教育阶段向职场过渡的关键桥梁,其质量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还关系到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未来发展。为此,高校应建立就业市场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就业指导策略和相关课程设置,确保其与就业市场需求保持一致。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通过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咨询和企业参访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此外,高校还应促进就业信息透明化,确保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招聘动态和就业市场变化,从而作出更加理性的职业选择。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紧跟时代和科技进步的步伐,致力于成为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转变就业观念,致力于成为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应指导大学生认清业态变化,转变就业观念。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产业业态和就业形态都更加多样化。科技发展催生了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和生命科学等众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破了职业界限,也导致全球就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单一劳动雇用形式和终身稳定工作转变为个体经营、非全日制劳动和互联网平台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多样化职业选择。在互联网平台的推动下,直播带货、在线教育和自由职业等新型就业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未来社会对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的需求将愈发迫切,在校大学生应积极打破学科边界,主动学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跨领域知识,培养复合能力,进而在毕业后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比如,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产业之一,涵盖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和在线教育等众多领域,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看到数字经济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潜力,通过学习相关技术,如数据分析和编程语言等,迅速进入这一领域,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基层是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方式。在基层工作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帮助基层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包括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和考研加分等在内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面对以上形势变化,在校大学生要在思想、心理和知识技能储备上做好充分准备,成长为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努力拥有成功职业生涯和美丽人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

多方密切协调就业供求关系,创造优质就业机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供求关系的平衡,首先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引导。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推动高校与企业加强合作,以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应关注学术研究,还应紧跟企业对技术和技能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高校尤其要与当地优势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提前适应职场,提升就业成功率。良好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还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保持企业的先发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要完善并及时创新社会保障体系,为新型就业形态保驾护航。随着灵活就业模式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完全覆盖从事自由职业、个体经营或互联网平台工作的劳动者。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要对新就业模式、新业态做到准确认知和快速反应,不断进行完善。《意见》指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强调“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推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等等。目前,针对灵活就业,地方和有关部门已经创新了一些社会保障的做法,不仅提高了灵活就业者的工作安全感,也为社会整体的就业稳定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系九江职业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8日 第03版

作者:陈景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