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从赖清德留白处为两岸谋出路

社评

赖清德的就职演说令人失望,固然向大陆释出重启两岸交流的意愿,但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或「中华民族」等问题上,完全没有回应,强调台湾与世界、忽略台湾与大陆,只提了《中华民国宪法》,承诺「秉持『四个坚持』,不卑不亢,维持现状」。总体而言,他的就职演说没有意外、没有暴冲,对濒临战争的两岸关系来说,没有好处,但也不添乱。

就职演说 令人失望

赖清德受其台独背景、中美博弈激化、大陆灰色地带施压一波强过一波、40%选票少数总统、蓝白立法院紧密合作等5个因素的局限,选择了对大陆强硬,因而失去中华民国总统应有的高度,让人失望。

众所周知,赖清德从政之初就主张台湾独立,自称「务实台独工作者」,还当着大陆官员的面大谈台独。去年竞选总统期间,赖清德曾对外媒表示「不必另外宣布独立」、「没有独立路径」,但也撂下「《中华民国宪法》是灾难」、「台湾总统走进白宫」等暴冲言词。各方面对赖清德的政治立场、政治风格都非常清楚,不会有过高期待。

但自5月20日起,赖清德就不再只是赖清德,而是向《中华民国宪法》宣誓效忠、须接受民意和在野党监督、受中美战略竞合与国际格局制约的总统。从上述角度解析赖清德520演讲,与其关注和琢磨他「说了什么」,不如看他「没说什么」,从520演讲「留白」处来思考如何促进两岸和平稳定。

首先,赖清德就职演说对台独问题堪称小心翼翼,用「中华民国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取代「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也就是说,赖清德作为中华民国总统,即便要表露台独本性,也要遵守中华民国体制。代表赖清德政府与民进党心知肚明台湾不可能独,因而不提修宪、制宪,何况还有蓝白多数立委的制衡,未来4年的两岸关系,不存在法理台独的可能。

当然,有人会期许赖清德勇敢走出一步,以负面表述的形式与台独保持距离,例如仿照陈水扁「四不一没有」,或者抛出冻结《台独党纲》等。不过,这种期待未免天真,而且会陷入无休止的概念纠缠。赖清德承诺新政府将「不卑不亢、维持现状」,而所谓的「现状」,就是两岸尚未统一、台湾无法独立、中华民国政府治权无法及于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无法治理台澎金马。

恢复交流 累积互信

两岸政治分歧之所以难解,就是1949年两岸分治后,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并存的两个政府、两个国号、两套宪政体制。赖清德在就职演说重申蔡英文任内「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表述,固然是一个不严谨的法律概念,但赖清德并未说「台湾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或「台湾不是中国一部分」的传统台独论述,说明赖清德已务实的默默「去台独」,但尚未找到,或不愿面对两岸之间历史和事实的连结,虽辜负了人民的期待,但仍不至触发危机。

其次,赖清德就职演说强调台湾与美国的紧密关系,但没有渲染台湾民族主义,没有说「台湾人不是中国人」,而是提出「台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荣」作为两岸关系的总目标,重申胜选之夜提出的「以对话代替对抗,交流取代围堵」并增加「进行合作」的表述,在陆客观光、陆生来台的具体议题上表露善意,回应了习近平、王沪宁在过去1个多月来会见蓝营人士时释出的恢复交流讯号。

两岸政治现实人尽皆知,共产党、民进党之间各有坚持,短期内难以化解分歧,不能奢望民共破冰、两岸重启协商,但双方如能在相互喊话的场合中,透过「留白」方式搁置争议,寻求交流对话的最大公约数,再透过陆客、陆生等具体政策,自下而上地展开两岸交流合作,便有机会共同绘制「和平共荣」蓝图,但关键还是在于,双方必须要共同维护「两岸交流」的最基本共识,逐步累积互信,避免又回到封闭、割裂、对抗的老路。

展望未来,开放民间交流是维持两岸和平稳定的第一要务,大陆强硬反独、坚定促统不会放松,管控风险和危机非常重要。两岸民间交流能否克难前行,考验着两岸执政者的耐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