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建构21世纪两岸共同体意识
社评
政治大学选研中心2月底发布民调显示,台湾民众的台湾人认同维持在6成以上,「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双重认同微升至3成2,中国人认同3.9%。若将这份民调数据,与同时间发生的金厦撞船事件中,两岸民意又一次正面冲突做对比,更可感受到化解两岸认同之争的迫切性。
金厦事件两岸民意冲突
两岸民意就金厦撞船事件的冲突,本质是鸡同鸭讲,双方的「怒火」根本不在一个频道。先论台湾,多数民众固然不满民进党政府高官隐瞒、说谎、推诿,但并未苛责执法前线的海巡弟兄,甚至不分党派支持海巡依法行政,至于刻意造谣、恶毒咒骂大陆渔民的,只是非常极端的少数。整体上观察,台湾民众认为这起事件本质是行政层级事件,不涉及政治问题。
再看大陆,大陆网民群情激愤,基本来自「民族大义」、「同胞感情」,并很快上升到政治层级,有两种代表性言辞:第一种是要求「加倍奉还」,如批评台湾人「不识好歹」,既然海巡在金门抓大陆船,那么大陆就该停掉福建对金门供水、全面中止惠台政策,甚至要求大陆海警登上金门岛,逼台方交回被扣渔船和渔民;第二种则是「见猎心喜」,希望大陆借机夺下金门、马祖,若民进党再创造「师出有名」机会,应顺势一统台湾。
纵观两岸民意对金厦撞船事故的反应,虽不排除双方内部有人刻意煽动、带风向,但双方关注点、诉求点及情绪敏感点的巨大落差,透过此次事件显现得清清楚楚。台湾民众眼中的「执法过失」,在大陆民众看来却是「恶意歧视」。归根究柢,回到了最开始提到的「认同问题」。
大陆民众之怒,怒在「台湾人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台湾把中国当外国乃至敌国」。近年来,随着民进党执政后两岸关系恶化,大陆民间时常传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但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除外」或者「台湾是中国的岛屿,但目前已经被外国人盘踞,中国政府应该果断收回」等论调,这些观点已挑战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后大陆对台政策的话语体系。
《告台湾同胞书》立论基础,主要是向1949年播迁来台的外省族群喊话,这种诉诸「家国一体」的传统情感联结,以及对「游子回家」的深情呼唤,一直沿用到今天的大陆对台政治宣示及媒体宣传。
但问题是,外省族群在台湾社会是少数,外省后代对大陆的情感已不如祖辈,随着两岸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分岔,台湾民主化后,公民意识成为共同的认同,中华民国与台湾画上等号,乡土认同与政治认同合二为一。
两岸认同之争亟需化解
不可否认,中华文化在台湾社会根深柢固,加上闽南文化本来就源于大陆,只要不谈政治,多数台湾民众仍以「中华民族一分子」或「华人社会成员」自居。更何况,中华认同、台湾认同两者之间不应是并列、互斥的概念,因此民调并不能展现台湾社会认同光谱的全貌。比较准确的说法是,「中国人」和「台湾人」是多数台湾人内心深处同时存在的两种认同,但触及政治,台湾人认同就会压过中国人认同。
弥合两岸认同之争的关键,在如何以中华文化与现代「公民意识」为基础,建构两岸人民共同体意识,这正是大陆自2018年开始推动对台「同等待遇」政策的意义所在。
这次大陆海警在金厦海域登上金门观光船临检,执法过程相当平和,陆方海警人员举止得体,但当时船上不少游客感到「惊吓」,正是台湾民众长期以来对大陆政权畏惧的缩影。
大陆经济在发展,社会文明在进步,透过亲身近距离的观察体验,不少台湾民众早就深有体会。现在需解决的是,大陆如何以福建为腹地,用更快步伐、更大力度推动改革,让台湾民众可以参与大陆治理及两岸共同治理,在既有的「台湾人」公民认同之上,重构新的「中国人」认同。当台湾人不怕大陆政府、不畏惧大陆体制,两岸认同之争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