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解决外资痛点再现改革「繁花」
社评
陆剧《繁花》热播,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除导演王家卫的绝美镜头外,还有30年前大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蓬勃姿态。大陆近日发布《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赋予上海浦东新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支持其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准开放。做为大陆经济的风向标,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将起到示范效应,但能否化解当前外资对大陆经济开放的疑虑,浦东新区的试点非常重要。
浦东 对外开放风向标
浦东应是外商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对外开放的风向标。2013年大陆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成立,如今大陆已有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形成自贸区「雁阵」,可见浦东的先行性和示范意义。2021年大陆公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浦东改革的战略意义提升,这一次发布的《浦东方案》便是对3年前整体方案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可操作化。
大陆仍面临经济复苏压力,以上海为例,去年GDP增长5%,低于5.5%以上的预期目标,这也是上海连续第二年经济增速未达标。大陆正值产业转型期,部分产业正经历转型阵痛,而转型效益尚未显现。在全球投资低迷、地缘政治形势复杂等因素下,大陆外资吸引能力也有所下降。2023年前3季,外商对大陆投资总额9199.7亿元人民币,比2022年下降了8.4%,如何提升外资吸引力,对大陆经济复苏来说十分重要。
浦东与深圳一样,具「改革先行者」地位,但角色却不尽相同,深圳重在市场体制改革,浦东则更聚焦对外开放水准的提升。因此,《浦东方案》能否助浦东「繁花」再现,关键在于能否切实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全球资本自由流动的环境,促进外资更快融入浦东发展格局。
首先是能否消除政策的不确定性。多年来,浦东是不少台商在大陆重要的投资地。对于外资而言,浦东的优势是政策支持力度大、新产品新企业审批流程快。但也有外企表示,很多政策如同超市吸引顾客的「优惠券」,担心优惠不知何时取消,也可能离开浦东优惠就消失了。因此,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可预期的吸引外资机制,是消除外商不安的重点。
特区 扩大范围常态化
大陆近年强调从政策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转变,意在把「优惠券」机制化、常态化。《浦东方案》提出「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为全国制度型开放探索经验」,便是要将过去「特区」针对外资的「特事特办」变为更大范围内、常规性的制度。
其次是能否允许外资进入更有吸引力的领域。《浦东方案》提到「探索放宽电信服务、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市场外资准入限制」,意味着除了制造业外,服务业大门也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在陆美科技战正酣的当下,大陆敢于开放关键领域的科研,方案提出「鼓励中外科学家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问题联合开展高水平研究」,如智慧机器人研发,开展自动驾驶测试应用等。透过放宽多领域、多行业市场准入限制,《浦东方案》用实际行动在上海这个标志性城市,为大陆未来经济发展指南,给予外资信心,向国际利益相关者保证区域经济运转符合全球准则,展现中国经济体系全面融入国际公认的法规、标准和惯例的愿望。
浦东综合改革方案具有前瞻性与试验性,拥有极大的自主权,譬如允许浦东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等。这也代表《浦东方案》有更大的想像空间。
由《浦东方案》可看出大陆进一步打开国门的意图。浦东综合改革在执行中,应更加充分尊重外资需求,消除当前内外资「不平等」,尊重外资企业隐私保护,完善智财权保护体系,尊重市场规律,使改革达到预期效果,才能进一步打消外资疑虑,使大陆经济「繁花」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