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顾产业现实 自制率沦政治筹码
看看经济部官网的说帖,「国际间中国大陆低价车辆倾销各国,已引起国际关切」,并以欧盟对大陆电动车课征反补贴税、美国5月宣布提高中国大陆电动车进口关税至100%为例,还把日本、韩国及土耳其等国都拉进来,试图强化封杀大陆车的政策正当性。
问题在于,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关系特殊,早在ECFA时就封杀大陆整车来台,等同已设下低价倾销的防火墙,这是其一。再者是若按照经济部设定的「大陆车」标准,只要跟大陆扯上边的都算,上半年还不到1.8万台,要说对台湾市场造成多大影响,这根本说不通。
经济部很聪明,知道拿提高自制率、保护国内零组件业者当理由,站得住脚;但也忽视台湾汽车市场规模太小,提高自制率就必须付出高额成本,最终还是转嫁给消费者,当进口车拿下半壁江山时,国产车若因此贵个1成、丧失价格竞争力,自制率再高都没用。
也因为规模太小,有竞争力的汽车零组件厂商早就前进海外,在大陆设厂、希望打入大陆品牌供应链的也不少,经济部以「通杀」大陆车的政策自满得意时,到底有没有想过,若大陆也采此作法,将跟「台湾」扯上边的厂商排除在其供应链之外,受伤的又是谁?
车辆公会早在7月初就发出说帖,苦口婆心提醒经济部「支持拉高自制率、但初期不宜过高」,讲白一点就是,拉高国产自制率本来就没人反对,但应务实衡量市场规模,以及台厂的成本负荷程度,绝对不可急就章,对照经济部闪电颁布的新令,显然是当耳边风。
坐在办公室画大饼、凭空想像的产业决策,顶多就是不用功、不务实,但如果把产业政策当作政治筹码,一味地迎合上意,跟着先射箭再画靶,赔上的将是产业竞争力。如今,我们再次看到,什么叫「为政治服务」的产业政策,莫此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