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一位陆生的学运观察日记
一场令人激动的学运
完全没有预料到,一个两岸服务贸易协定会在台湾引起这么大的风波,使一场以学生为主力军的抗议活动持续这么多天。
18日晚临睡前,我习惯性地用手机看了看新闻。当时,看到台湾学生攻占立法院的新闻时,我吓了一跳,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告诉朋友们:「台湾学生把立法院给攻占了,还把匾额给拆掉了......」不过,大陆朋友对此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关注。
学生攻占立法院!这是我第一次真实地体验到大规模的学生抗议运动。对此,同为学生的我除了惊讶还有点激动,心跳有点加速。但是,没有想到事情会这么大条。
第二天,各个新闻台都在重播昨天晚上学生攻占立法院的场景。从电视画面上看,我觉得现场很混乱,有点暴力,瞬间对台湾的民主有点害怕。但也第一次真实地体会到台湾社会与大陆社会的不同。「学生攻占立法院!」在大陆,这种话听起来就像在开国际玩笑,完全不可思议。
在大陆,民怕官,官是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在台湾,有点相反,官怕民,官要「巴结」民众,对政府不满意,民众会提出反对之声。这也许就是一党专政与民主社会的不一样吧。
19日晚,为了了解现场的情况,我决定去立法院看看。当时,我没有抱任何立场,只是单纯地想看看学生运动是什么样的。
去立法院的路上,跟往常没有什么不同。到距离立法院只有一条街的时候,才慢慢感受到人变多了,还有员警在维护秩序。亲眼看到立法院前的静坐队伍后,我发现自己先前对现场的印象是错误的。从电视媒体的报导,我觉得现场很混乱,甚至有点危险。但是,我看到的场面是,很有秩序。与其说一场抗议活动,不如说是开一次大会,就像「开学典礼」一样:学生们有秩序地坐在立法院前,演讲者一个接一个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给予响应,并时不时喊个口号。
我挤进立法院前满满的人群,隔着铁围栏听他们演讲。有一位学生正在发言:「我们不是反服贸,服贸不一定是不好的,我们反的是政府的黑箱操作......」过后,一位老人也上台演讲了,是用台语发言的。他大概的意思是,服贸会让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呼吁学生既然找不到工作,就不用去上课,都来立法院参加抗议活动。他讲完现场学生一片欢呼。立法院前,很多民众为学生送来水、便当、甚至还有移动厕所。
而对于媒体之前一直报导,抗议群众和员警之间发生冲突,到现场之后,我发现,事实上现场的抗议群众跟员警之间很和谐。每个演讲者上台都会呼吁静坐群众:「员警是我们的兄妹姐妹,不是敌人......」抗议群众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员警的友好,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表现。我之前一直认为,台湾学生攻占立法院这样的民主缺乏理性。但是,现场的情况成功地说服我改变观点。
后来,我又在立法院周围逛了逛,让我震惊的是,立法院侧面的那条街上也坐满了学生,他们搭着台,唱着与「自由」有关的歌曲。还有学生在路灯下看书,也有情侣互相依偎在路边,也有一些玩音乐的人也一起在现场......我在抗议现场看到更多的是青年学生的热情和勇气、秩序、团结、还有温馨。那天晚上,只是站在同为一名学生的立场上,我真的被他们感动了:「台湾的学生可以撑起半边天」。暂且不说其他的,他们关心政事,有勇气站出来,敢向政府提出反对之声,带领群众走上街头进行抗议。我在他们身上好像看到了五四运动时期,那些爱国青年的影子。
在大陆,很难看到学生这样的一面。这并说明大陆对政府没有反对之声,只是大陆民众在表达要求方面跟台湾民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有很多大陆大学生、大学教授、社会人士等对政府的作法都有反对之声,对于政府如何改善,民众如何维护利益也有很多的意见和看法,但是,还没有到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程度,他们都默默在做潜水党。所以,大陆学生对国事的关心比例比较低,自然而然,对于政治问题也尽可能避免,因为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们还不敢大声说出来。
在立法院的所见所闻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这是一场有秩序的学生抗议活动。回来之后,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想把现场的情况讲给大陆的朋友听,希望他们看到台湾更加真实的一面。
但是,我发现,我个人的力量很渺小,而固有的观念是很可怕的。因为这件事,我还跟一位在微博上争论起来。他认为,「台湾民众这样的做法受到煽动,而且服贸对台湾来说一定是好的,这是大陆在给台湾送钱。」我努力地向他解释,想让他站在台湾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台湾和大陆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服贸问题上两岸才会有出现不一样的声音。但是,我没有成功地让他站在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件事。为了防止起冲突,我们结束讨论「政治」这个话题,我有些无奈。
两岸媒体的报导, 加深了解?误解更多?
21日,学运愈演愈烈,学生和政府之间丝毫没有退步的意思。大陆社交网站开始出现与台湾学生反服贸有关的言论。但是,他们的关注基本上不是来源于大陆官方媒体的报导,更多的是来自微博和粉丝圈。大陆最大的社交网站微博出现「台独明星滚出大陆」的热门讨论话题。因为,有一些台湾明星公开支持学生反服贸,便招来大陆粉丝的抗议。
学运以来,我时不时会关注一下大陆媒体是怎么报导的。我发现除了香港的凤凰网开设相关专题外,大陆的几个主要新闻网站,如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网易、腾讯网、搜狐网等只有寥寥无几的几条新闻,且立场都比较单一,即对台湾的学运持不支持态度,认为学生们受到民进党的煽动,学生的作法只会危害台湾。
与台湾不同,大陆的媒体是党的喉舌,新闻媒体是为政党而服务的,因此出现这种一边倒的现象也是预料之中的事。这也是两岸民众一直无法相互了解的原因之一。如果,大陆媒体可以中立地报导学运,进行即时追踪式报导,不带政党色彩,那么大陆民众对台湾也就可以有更全面的了解,也有机会自己进行判断,就不会只有单一、片面的想法。但是,从现实的政治层面来考虑,要让大陆进行中立的报导是不可能的。大陆政府对台湾的立场一直都是坚定不移的:「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的媒体虽然相对比较自由,但是在报导大陆方面同样也存在不够真实、胡乱夸大的问题。当时,我在看一档关于服贸的电视评论节目,解析为什么台湾民众反对服贸。邀请的嘉宾振振有词地分析大陆的情况,好像一个「大陆专家」。但是,在我这个大陆人看来,他的那些分析,我只能发出「什么啊!」「怎么可能啊!」「才不是这样呢!」的感叹,无奈为什么一个对大陆没有一点真实了解的人可以上电视节目随便发表评论。这位评论员对于大陆的很多说法基本都是道聼涂说,没有经过考证的。可是,一位上电视节目的人怎么可以在没有证实资讯的真实性就随便进行发言呢?这样的发言会误导多少民众吗?又会给两岸的互相了解上带来多少的阻碍和矛盾呢?
新闻报导要做到客观是很难得事情,多多少少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关键在于媒体记者如何把握这个度。大陆对台湾的报导不够全面,台湾报导对大陆的报导太过夸张,过与不及时一样的效果:矛盾加深。
21日下午,分别看了一下大陆和台湾网友的评论,两边都在炮轰。基本上就是大陆网友拼命骂台湾,台湾网友也不甘示弱,拼命骂大陆。我顿时觉得很迷茫、很无奈,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解释,才可以缓解两岸日益加深的误解。
台湾的尴尬地位
学运一开始的时候,对于学生的抗议,我表示理解,也希望他们的要求可以得到政府的回应。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对于学生们的抗议目的我开始产生了怀疑。
23日,总统马英九终于召开记者会回应抗议群众。记者会上,马英九同意可以逐条审查服贸协议。我一度认为事情有转机了,开始要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了。但是,事情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顺利。随后,在立法院的学生代表回应说马英九没有诚意,而且斥责马英九没有正面回应他们的要求。我开始疑惑。马英九不是答应逐条审查了吗?反黑箱的目的不是已经达到了吗?为什么抗议仍然在继续?
也许,他们不是单纯地政府反黑箱操作,他们反的是两岸服贸,因为协定的物件是大陆,所以,他们才这么敏感。
刚开始的抗议活动一直喊的口号是「反黑箱服贸」。但是,慢慢,变成「反服贸」「退回服贸」,最后不知不觉地开始出现「反大陆」的声音。我开始慢慢怀疑这次抗议活动的实质,也看到了台湾对大陆的恐惧。
大陆对台湾一直抱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台湾就是大陆的一部分」,单方面地想把台湾收回。但是,台湾不一样。在大多数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眼里,台湾与大陆完全不一样的地方,甚至是两个独立的国家,没有所谓的归属问题。因此,对大陆的这种「爱」,台湾很恐惧。台湾想与大陆有往来,但是,又担心接触太多「会把台湾卖了」。
正是这个原因,对于与大陆的服务业贸易协定,台湾民众才会如此敏感、如此谨慎小心。台湾担心协议通过之后,他们的经济会一步一步地被大陆侵蚀。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害怕经济,他们真正害怕的是政治问题。他们担心经济的侵略最终演变为政治侵略,最后台湾真的被中国大陆「收回」。台湾,该何去何从呢?
其实,服贸不是关键所在,它只是在恰当的时机出现的一个借口。学运也正暴露出了台湾的尴尬地位,它想成为一个独立于大陆的主体,但是,又没办法完全独立,因为大陆不可能那么轻易地放走台湾。台湾就在这样的夹缝中求生存,没办法成为主权国家,也不想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可是,想通过减少或者断绝与大陆之间的经济合作来消除他们的恐惧真的是一条出路吗?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台湾不可能完全跟大陆脱离关系,不跟大陆进行经济往来。台湾,如果要实现经济增长,走出去是必然的。而它对面的大陆更是不可避免的。实话实说,台湾签的各种协议中,相对于其他国家,大陆的协议肯定会给台湾更多的优惠。不得不承认,这是大陆的一个手,对你好不是没有原因的,只因为想把你「收回来」。
但是,台湾又不可能因为害怕这个而不跟大陆签协议。台湾真的可以完全断绝跟大陆的一切经济往来吗?真的有信心不跟大陆签任何协议吗?我想,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两岸服贸协议肯定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台湾与大陆在经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民主-----台湾的骄傲
台湾的民主在亚洲国家中是绝对的佼佼者,而这次政府与抗议群众之间的不断协商也让我看到了民主的力量。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也走过了一段很艰难的历程,也是民众一步一步的努力而得来的。政府和民众有商量的空间,民众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政府也给民众表达意见的权利,双方在不断的摩擦中寻求进一步融合。抗议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政府能够给予响应,这是一个民主社会的标志。这样的民主是很可贵,也很值得推崇。
但是,凡事都没有绝对。民众有自己的需求,政府也有它的考虑,双方需要的是更多的沟通、理解与让步。民众不可能要求政府绝对听从民意,毕竟民意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政府也不可能对民众言听必从,政府也有自己的宏观立场。
民主社会应该理性地表达要求,暴力、激进的做法只会使社会陷入混乱,并不能促使事情的解决。台湾民众和政府之间需要有更深的沟通,沟通才能互相了解对方的要求,一直僵持着,谁也不让步,事情是没办法得到解决的。只有沟通、协商,台湾一直引以为傲的民主才能真正为民众带来更好的生活。
●作者小可,陆生,目前在北部某大学就读。ET论坛欢迎云友更多参与,也欢迎网友发表高见,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