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齐/若「前瞻」不叫前瞻,是否就能有便捷的日常?

▲「前瞻建设」除了轨道建设外,还包括:水环境建设、绿能建设、数位建设与城乡建设。(Photo by 总统府/Flickr)

英文政府今年度端出的政策大菜「前瞻基础建设计划」,没想到一推出后命运多舛。

最近立法院为了通过这项条例加开临时会,民进党要拚过关,但国民党看起来不惜采取流血抗争也要挡到底。很奇怪,朱立伦抢着要,但国民党立委却不要,然后朱立伦要找国民党立委吃饭谈「前瞻」,而且,不打算找吴敦义

那国民党到底是要还是不要?

先别管朱立伦有什么政治盘算。「前瞻基础建设」到底是什么内涵?为什么8年8千8百亿的大计划,在民调上始终呈现不高的支持度?为什么很多人批评,可是执政党却很坚持?

尤其当中最多争论的,就是轨道建设。有人说,现在的台湾需要的是软体,不是硬体;是高端的技术,不是土建工程;轨道建设要花那么多钱,搞的到处大兴土木,一点也不前瞻。

有份针对「前瞻基础建设」所做的民调亦显示,支持轨道建设的比例有5成多,但在台北新北却只有4成的人支持。也就是说,有些人的想法是双北有捷运就好,其他县市就不必了,就算盖了捷运,县市政府你养得起吗?这心态充满阶级歧视,唯双北独尊。甚至国民党立委罗明才口出狂言:南部盖捷运是要拿锄头坐捷运去种田吗?

同样纳税、同样生活在台湾,南北居民却是两种不同的风景待遇

我出生在台中,在高雄长大、在台北工作,我享受台北捷运的便利舒适,但我也挂心在高雄的年迈母亲,骑着小摩托车顶着烈日奔波家里和医院之间。我心疼她的辛苦,也愤怒高雄居民受到的歧视。

另一份民调则显示,如果你把「前瞻计划」拆开来问,绿能、数位、水环境、轨道、城乡这些你支不支持?除了轨道的支持比例较低之外,其他几项都有6、7成的支持度。可如果合在一起叫做「前瞻」,整体支持度就又掉下来了。这又是什么意思?莫非是「前瞻」这名字取得不好?

有些学者、进步社团跟知识精英批评、嫌弃「前瞻计划」不够前瞻:轨道不够前瞻,无人车比较前瞻;硬体不够前瞻,软体才叫前瞻;这个不够前瞻,那个才叫前瞻。仿佛世界只能依他们的意见运转,否则就不够前瞻。但这个世界总会有相对更前瞻的东西啊!那是不是什么都不需要做了?

见诸报端出众多评论,尤其对中南部的轨道建设百般嫌弃。但他们不愿理解,台北市的捷运早已是「路网」,新北也准备「三环三线」了,可高雄市只有两条捷运、桃园也只有一条机场捷运,而新竹基隆台南市民,还在痴等第一条轨道来解决每天的塞车跟通勤需要。南部人也很难理解,怎么台北人用轨道就没问题,离开首都就都成了浪费

▲如果没有方便的大众交通系统,又怎能改变中南部民众依赖机车、汽车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交通安全问题。(Photo by Yi-Liang Lai/Flickr)

有些人说,南部人骑机车既方便又习惯,才不会坐捷运。但做为一个政府,当然有责任提供完善便捷的公共运输,将人流引导到此,而不是无限制的放任私家机车、轿车上路

轨道建设有逐步改变交通习惯的效果。台北人可以问问自己:烈日当头或倾盆大雨时,你搭着捷运上班,还会怀念20年前骑车上班的光景吗?如果机车很普遍的地方就不必盖捷运,那捷运有必要延伸到新北吗?交通习惯要一步一步改变,如果没有跨出第一步,改变永远不会发生。

妙的是,这些北部知识菁英们在开记者会骂完「前瞻建设」之后,也就搭着捷运、吹着冷气回家了。他们完全体会不到,活在台湾其他地方的人,只能谦卑的等待,等到有一天,北部的菁英们愿意理解,这些台北觉得不够「前瞻」的东西放在其他地方却是先进且稀有。

捷运是台北人习惯的日常,却是其他县市居民遥远的梦想。我是台北人,也是高雄人,我期待我故乡的母亲也能像我一样,有着舒适便捷安全的日常。

「前瞻」或许不是一个贴切的名字。如果「前瞻」不叫「前瞻」,直接叫做基础建设,会不会那些优越感十足的北部知识菁英们反对的声浪就会少一点?会不会国民党立委能更理性看待地方建设一点?会不会支持新北轨道建设的朱立伦,能更有说服党籍立委的力道一点?

希望如此,我期待着。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王时齐资深媒体人、政治评论人。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