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心情】城市山人/從爸爸肩上畢業的孩子
从爸爸肩上毕业的孩子。图/陈完玲
陪伴是家长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但科技却可能使珍贵的共处时光大幅变质。我曾在餐厅见到这样的家庭客人无数次:用餐到某个地步,全员都紧盯着自己的手机,像是某种神秘教派的聚会。
迷上登山数年,百岳完成一半后,我终于迎来了登山前辈口中的终极障碍:生儿育女。家庭生活有其局限,我不能像往常一般遁入群山数日,有时难免闷闷不乐。此时,我在追踪的国外粉专上看到一张照片:外国人一家四口走在旷野的步道上,一位幼子走着,另一位却是坐在爸爸的背包里。
其实「户外即生活」的态度在西方国家相当普遍,家长们本身喜欢户外活动,自然会想办法带自己的孩子去,即便婴儿也不例外。这给我了相当大的启发,如果我可以结合登山与育儿,岂不是一石二鸟?话虽如此,等到第一次背着儿子上山(使用专门的婴儿背架),也是他近十一个月大的时候了。
老实说心里不免紧张,除了设想携子登山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最大顾虑还是小孩的反应。他会喜欢吗?还是讨厌呢?好在当我们渐入山林怀抱,忧虑也随之烟消云散:儿子的眼睛瞪得大大地东张西望,对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兴趣呢!我会捡树枝和树叶给他把玩,带他辨认花草树木、聆听虫鸣鸟叫、向来往山友打招呼,他看起来很快乐,我则因为他的快乐而喜悦。
偶尔我会放他下来活动筋骨,在监控下任他探索环境(只要别把太可怕的东西塞嘴里就好)。有时不小心跌倒,我会让他自己爬起来;若是撞到喊痛,我会教导他如何规避危险,让自己不容易受伤,毕竟爸妈也不会一辈子随侍左右。
没几个月,儿子已经从咿呀指点的婴儿,成为乐于发表意见的幼童。步道不停往前延伸,山林景物慢慢推移,我们大部分时候只有一息相隔的距离。他会自顾自地唱起洗脑的童歌,指着某物询问「这是什么哩?」、「那是什么呢?」,或是头垂一边睡得人事不知。山的世界充满各式各样无法预期的事物,远比公园、游乐场或百货公司更能满足孩子无穷尽的好奇心。
终于,三岁左右之际,我开始让他用自己的双脚走步道,可说是从我的肩膀上毕业了。虽说我俩不再紧贴彼此,但就像森林的循环一样,小树需要空间和阳光才能茁壮。望着幼子在我的鼓励下攀爬树根上行、压低重心找安全的落脚点、边吆喝边走上陡峭的台阶,我忍不住为他感到骄傲。
这份由我缔造的山缘,不知道又能延续多久?至少目前看来,当我提起「周末要不要跟爸爸去爬山?」他总是大声回答:「要!」
我想,我应该能陪伴他走更多更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