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土豆」指啥而吵 专家:现在是回到戒严时期吗?

马铃薯。(资料照片/周丽兰摄)

时代力量立委陈椒华今日在立法院教育委员会问教育部长潘文忠知不知道有国中课本使用大陆用语,将马铃薯称之为「土豆」,潘文忠相当惊讶表示「台湾教科书怎么可能使用中国大陆的用词」,出版社若误写,会请他们更正。傍晚康轩出版社也道歉。不过专家表示,光看课文本身根本就没有不妥,反倒是部分人士出于意识形态而曲解,「现在是回到40年前戒严时期吗?」

日前有网友于脸书贴文表示康轩国一下册生物课本「3-2生物的命名与分类」,三格漫画中,学生A说:「上周末跟家人去餐厅吃到一道糖醋土豆丝,超好吃的。」学生B疑惑地说:「什么?土豆那么小又硬,怎么切丝啊?」学生A回答:「啊?土豆很大颗啊?我说的土豆跟你说的土豆是同一种吗?」旁边的解说栏则注明:「马铃薯、花生都常被称为土豆,但两者是不同的物种。科学家为方便彼此沟通,便制定了由两个拉丁文构成的学名,当作共同区分、归类与命名生物的方法。」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土豆底下的解释有3个。(摘自教育部国语辞典修订本)

大陆用语「西红柿」,在《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上的解释是「番茄的别名」。(摘自教育部国语辞典修订本)

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理事长段心仪表示,原先她以为康轩版课本是直接把马铃薯称之为土豆,跟台湾习惯不符,就不太妥当;但看了课文后其实只是介绍各地称呼方式不同,出版社并没有错。

段心仪说,现在很多餐厅都有一道凉拌菜是醋溜土豆丝,所以让学生知道同一名称指涉不同事物,这本来就应该是素养教育的一环,因为素养教育的宗旨就是「知识要用在生活中」。

段心仪说,何况国家政策也鼓励两岸交流,化解两岸交流可能产生的误解,是教育本来就该做的事。「两岸虽是使用同样语文,但有时同一字词意义天差地别,像『窝心』台湾是指贴心,大陆是指让人不舒服,容易让人误解!」为了减少敌意,反而应该适当让台湾学童知道对岸用语。

段心仪说,今天教育部长的回答是很奇怪、很不得体的,这样是不是回到40年前的戒严时代?当年确实动辄得咎,写简体字都变成政治敏感问题,现在不该走回头路。

段心仪也说,依她对潘部长的了解,潘部长不是这种人,应该是被立委一问,可能直觉误会了。

根据本报查询《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土豆底下的解释有3个,包括:1,豆科「落花生」、「花生」的别名;2,茄科「马铃薯」、「洋芋」的别名;3,豆科「葫芦茶」的别名。多年生半灌木。单身复叶。总状花序,花淡紫色。荚果具五至八节。

另外,大陆用语「西红柿」,在《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上的解释是「番茄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