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師資 找回教職吸引力

教师节前各界聚焦教育问题,媒体特别关注教师荒。教师素质与师资稳定攸关教育品质,当前学校现场不稳定的师资确已影响正常教学,就连都会地区都出现教职乏人问津的窘况,遑论师资流动率高的偏远地区。如何稳定师资、提升士气,已成当务之急。

教育部资料显示,每年取得教师证后担任教师之比例呈下滑趋势,警讯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国家师培制度,师培生在修毕相关教育学程后,还要通过检定考试并经过一学期的学校实习,方能取得参加教师甄试的资格,过程不可谓不严谨。按理,层层把关下,师资素质当可胜任教职,却有不少准老师在取得认证后直接放弃进入教育职场,实为教育资源的浪费,对教学现场之冲击显而易见,个中原因值得严肃以对。

要问的是,何以过往被普遍认为工作稳定的教职,突然失去了职场吸引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学教育环境每况愈下,以致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投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滥诉影响校园氛围:新修教师法上路后,不适任教师处理流程巨细靡遗,各种校事案件层出不穷。为处理名目繁多的校园事件,不仅学校为此耗费许多时间,各校甚至已出现不少滥诉案例;教师动辄得咎、校园氛围紧张、亲师互信降至谷底,遇有校事案件,教师大都是被究责的一方,冲突不断的校园与苦等后援的教师,严重打击教师工作热忱。

二、行政减量沦为口号:难以兼顾教学与行政,或想专注教学却不可得,也是不少教师选择离开学校的原因。事实上,教育部对此亦有深刻理解,自二○一五年以来厉行学校行政减量。然而,不仅多数教育人员无感,行政减量还有愈减愈多之势。

分析起来,各级政府视学校为施政提款机,当为关键;各种要求学校配合办理之业务,明明与教学无关,却被冠上「某某教育」之名,于是中央各部会、地方各局处需要的交通安全、反毒教育等施政成果,学校都成了廉价的KPI工厂。例如竟有地方政府发文要求学校鼓励国中小学生投稿《国会季刊》;往前溯源,则是立法院函请国教署发文各级学校鼓励教职员投稿,却被有文必转又粗心大意的承办人误植成鼓励小学生投稿,仅此一端,足见其荒谬。如果各级政府机关不改老大心态,再多宣示也难让学校摆脱政府施政提款机的梦魇。

三、政府回应缓不济急:教师难为已是客观现实,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对教师权益的保障,相关作为却是牛步化,未能让教师感受到政府的同理与支持。

以攸关教育品质的师生比为例,公立高中职每班人数仍达卅五人,私校更高达四十五人,完全背离少子女化趋势;而一比十五的幼教师生比,自一九八一年沿用至今已超过四十年,虽政策已朝一比十二前进,但国会迄今仍未完成修法。至于社会高度关注的特教议题,立法院早在二○○九年就曾要求将特教师生比降至一比八,转眼十五年过去仍未达阵;「特教加给」额度,则是卅年如一日未曾调整,教育政策执行力远远落后社会和教育现场的期待。

教育问题经纬万端,要提升教育品质,必须友善教育环境、扬弃形式主义,真正尊重教育主体与教师专业自主。期待教育部与立法院以更积极的作为,当学校与教师的后盾,减轻学校压力、解决现场问题、提升教育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