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全国三大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16-2019年3个秋冬季“2+26”城市PM2.5组分特征变化(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全国和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生态环境公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决向污染宣战,动员社会力量之广、治理力度之强、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大气污染治理举措
针对近年来雾霾频发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大气污染治理进行战略部署,先后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态度坚决、行动有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没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没办成的大事。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化解钢铁落后产能2.55亿吨,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零。全面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全国8.9亿千瓦煤电机组达到超低排放水平,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6%。6.1亿吨左右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二是加速能源结构优化。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3年的67.4%下降至57.7%。淘汰燃煤小锅炉23余万台。中央财政支持“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冬季清洁取暖,完成散煤治理近1800万户。
三是加强“车、油、路”统筹。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700多万辆;全国城市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占比从2015年21%增长至59%。全面实施机动车国Ⅵ标准、供应国Ⅵ油品。2019年全国铁路货运量43.2亿吨,同比增长7.2%;京津冀地区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26.2%。
四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连续三年组织重点区域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对重点城市监督帮扶,对企业实施绩效分级管理,实施应急联动,切实减轻重污染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探索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途径。
五是实施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专项。历时三年,摸清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物传输规律和主要来源,为下一步精准治污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区域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显著增强。
2013年以来,中国在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2019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了20%。重点区域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例,2019年PM2.5浓度较2015年下降28%,重污染天数减少45%,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下降了44%;北京市PM2.5浓度由8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43天下降至4天。
各种治理措施的成效也体现在PM2.5组分浓度的变化趋势上。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例,2018–2019年秋冬季,区域内PM2.5中主要组分浓度均比2016–2017年秋冬季下降,其中有机物和硫酸根离子降幅最大,分别达到31%和42%,说明燃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做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积极成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2019年3月,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理主任乔伊斯·姆苏亚说:“中国在应对国内空气污染方面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领导力,在推动自身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也致力于帮助其他国家加强行动力度。中国领跑,激发全球行动来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我国也高度重视保护臭氧层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领域履约义务。近三十年,经过不懈努力,全面停止了全氯氟烃、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和甲基溴的生产和使用,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含氢氯氟烃淘汰任务,如期实现了议定书规定的各阶段履约目标。中国、美国和荷兰等多国知名学者联合发表的文章表明,中国在1995–2014年累计减少1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为臭氧层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中国定将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作者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