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盡力而為》:越戰移民家庭的撕裂之痛與世代療傷

图右为《我们尽力而为》(The Best We Could Do)的作者、越南裔美国人 Thi Bui 与母亲1978年在联合国难民营的合影。Thi Bui从自身成长经验出发,回顾战争在她父母身上留下的苦痛记忆,为家庭带来哪些冲突?如何消化理解?或许在那些时刻,他们与我们都已尽力而为? 图/The Best We Could Do、Twitter Thi Bui

主持人/编辑糖蜜、七号

「该如何拥抱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在1975年4月30日结束的越南战争,当时由北越胜出、兵援南越的美国败退撤离作为结局。这场长达20年的战争,为许许多多曾参与这场混乱战局的人们——无论从士兵到平民——往后的人生留下难以抹灭的战后阴影。由越南裔美国人 Thi Bui 所创作的图文小说《我们尽力而为》(The Best We Could Do),便是以此为背景,从自身成长经验出发,回顾战争在她父母身上留下的苦痛记忆,为家庭带来哪些冲突?回溯之后,要如何消化理解?或许在那些时刻,他们与我们都已尽力而为?

当北越军队突破北纬17度的界线,在1975年之初逐步逼近南越首都西贡,此时距离越战结束已进入倒数。在混乱、且被战败恐惧笼罩的城市里, Thi Bui 在西贡出生。

虽然在战后,数以万计以南越为主的难民家庭,透过美国的《印度支那移民与难民救援法》,得以逃离越南的战后清算恐惧,获得庇护并移民至美国;但是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又面临到美国社会对越南的矛盾、甚至仇视排挤的情绪,不仅融入当地的过程困难重重,战争的沈重创伤也不断绵延至后代,并带来复杂难解的世代冲突。

1950年代受战乱波及而颠沛流离的越南平民。 图/美联社

做为「越南船民」(Vietnamese Boat People),Thi Bui 的父母冒着生命危险,带着一家人渡海至联合国难民营,并辗转移民到美国,Thi Bui 以为自己本应心怀感恩,但因保守性别观念造成家庭分裂的母亲,以及深沉又令人惧怕的父亲,却令她怀着愤怒与不谅解的记忆成长。

直到 Thi Bui 自己也怀孕、临盆之际,回忆起母亲曾提及艰难悲伤的生产历程,而后意识到从女儿到母亲的身分转换;Thi Bui 自问:建立家庭之后,究竟能带给孩子什么?要怎么让成长的痛苦不再重演?种种问题也将她带回原生家庭,试图透过访问从父母身上找寻他们的战时回忆,并踏上世代和解的疗伤之路。

直到 Thi Bui 自己也怀孕、临盆之际,回忆起母亲曾提及艰难悲伤的生产历程,而后意识到从女儿到母亲的身分转换。 图/The Best We Could Do

▌请点阅下方收听

▌父亲:被战争撕裂的家庭

1940年,Thi Bui 的父亲在法属印度支那( French Indochina,即今日的越南、柬埔寨、寮国以及中国广东省湛江市)北部海防市的一座小村落出生。当时殖民母国法国遭纳粹德国攻陷,与此同时,位于亚洲战区的日本为了阻挡法属印度支那支援中国,便开始派遣军队进驻当地;彼时地方已经反法声浪兴起,革命分子集结抗争,各方冲突也将当地人民的生活带入一片混乱之中。

到了1945年,战争造成的物资短缺、粮食不足,将法属印度支那带入严重饥荒状态,Thi Bui 父亲的家庭也在乱世下逐渐分崩离析,并造成他一生不愿再回越南的伤痛。

Thi Bui 父亲回忆,在一次家庭冲突中,母亲被殴打后赶了出门——在当时动乱的环境下,母亲走在因饥荒而混乱、充斥尸体的街道,成为了他对于母亲最后的印象;其父在受到反法浪潮的影响,又决心抛下年幼的孩子,加入革命军成为重要干部后另组家庭。Thi Bui 父亲原生家庭破灭的经过,也为他留下难以抹灭的愤恨与痛苦。

1945年1月1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空袭西贡后,为日本供应石油的地区开始燃烧。 图/美联社

图为1945年位于越南北部村落深受饥荒所苦的儿童。 图/维基共享

但二战结束后,战争却未曾停止。法国决心要重掌殖民权力,因此又与宣布越南建国的「越南独立同盟会」发生冲突,并进入「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在这段时期,Thi Bui 父亲居住的村落,被法军怀疑藏有共产党人,并将全村视为共谋「造反」的同党,在亲人的协助下,他的父亲遁走密道,再游至村落对岸逃离,逃亡路上仍能听见村中不分男女老幼,村民惨遭法军屠杀的叫喊声。

这段游走在死亡边缘的经历,导致Thi Bui 的父亲长久处于可能被害的担忧当中。直到成年、组成家庭,甚至移民美国后,这份挥之不去的恐惧便从父亲那儿,传承到了 Thi Bui 身上——每当有陌生人造访或是徘徊在自家附近,父亲总是不去应门,并叫 Thi Bui 躲藏起来,一直到数小时之后,确认家门外的身影离开为止。

1947年与越共冲突的法国士兵。 图/美联社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在河内的法国士兵。 图/美联社

▌母亲:从前卫到走入传统婚姻

不只是 Thi Bui 父亲,同样有经历战争的母亲,也为她的童年留下创伤。

在成长过程,母亲在 Thi Bui 心中的形象十分多变。母亲的观念保守,禁止女儿与未以结婚为前提交往的男友,发生亲密行为、同居,这导致了 Thi Bui 姊姊离家出走,母亲却以试图自杀来回应。即便自杀未遂的母亲身体并无大碍,但仍对当时年纪尚小的 Thi Bui 造成阴影,这件事也自此成为家庭里的禁忌话题。

然而,在一叠来自越南的照片中,Thi Bui 却意外看见了年轻时充满朝气且前卫的母亲,那样陌生的形象,也正是 Thi Bui 渴望成为的模样。

透过照片的线索与访问,Thi Bui 得知母亲出身富裕家庭,外祖父曾在柬埔寨为法国公家单位工作,这也让母亲得以造访越南以外的地方,并且住在政府提供的豪宅中渡过童年时期。尽管到了50年代,外祖父因为战时考量以及法国官员对其的歧视与虐待,使得母亲一家迁回位于南越沿海的芽庄市,但远离了冲突频繁地区、就读法国学校的母亲,仍是在快乐无虞的环境下成长。

图为Thi Bui(左二)与母亲(右二),以及两位姐姐。 图/Instagram Thi Bui

喜爱读书的母亲在学校中学会了流利的法文,并受到当时西方女性主义浪潮影响,立下志向,不愿走入象征枷锁的婚姻,要不断地阅读学习,成为学者。在求学时,母亲虽然在法国学校表现良好、突出,但却无意间看到与越共、战乱相关的小说,逐渐转变了她心中的国族认同,出现了「我是越南人」的意识,但仍不改她向往至西方求学的目标,直到遇到了Thi Bui 父亲,人生方向出现巨大转变。

Thi Bui 父亲虽然在越南北部度过了颠沛流离的童年,但后来因亲人生意顺利,也得以进入法国学校接受西化教育。直到1955年法国战败撤出越南,学校关闭后,不愿加入军队的父亲,透过校长引荐至南越首都西贡念书,并与 Thi Bui 母亲相遇相爱。

「我从没想过他能活这么长......。」虽然这段感情因为受到亲人的阻止而更加坚定,但真正让母亲抛下梦想走入婚姻的,是因为父亲肺结核病重,原本想陪伴其走完人生最后路程的母亲,在父亲逐渐痊愈下,曾亲密相处的两人也自此走入婚姻、组成家庭,并在战乱中生产、育儿,随后展开险象环生的逃亡路途。

受伤的南越士兵1965年在急救站与家人团聚。 图/美联社

▌战后惊险逃亡

在1963年南越总统吴廷琰遭刺杀后,南越政局陷入一片混乱,为了阻止北越入侵,美国开始派遣大量军队前往越南作战。美军频繁的轰炸与北越的游击战术,再加上长年战争造成的物资缺乏、严重通货膨胀,平民的生活氛围变得更加紧张困苦,许多无辜生命,包含 Thi Bui 父母的亲友、母亲的学生,都在冲突中消逝。

尽管在1968年「新春攻势」期间,由《美联社》的战地记者艾迪.亚当斯(Eddie Adams)捕捉拍摄到的「西贡枪决」(Saigon Execution)照片——越共囚犯遭到南越警察局长枪决瞬间——其震撼的画面引起国际关注,也激发美国街头的反战浪潮,但并没能即刻终止战乱。直到1975年初,也是作者 Thi Bui 出生后,越战的情势才开始出现剧烈转折。

这段期间,收音机不断传出播报消息:南越节节败退、北越逼近西贡,以及被攻陷城市的人民被批斗、送入劳改营...等,Thi Bui 父母为避免被卷入战败后可能被清算迫害,在南越投降后,便开始计划要乘船逃亡。

图为「西贡枪决」(Saigon Execution)。 图/美联社

1966年越战期间,南越的儿童看着美国军人手持手榴弹。 图/美联社

在隔壁邻居的监视之下,父母小心翼翼地找到船主, 在某日深夜一家人带着简易行李离开,躲进狭窄的船舱中,航向位于马来西亚的联合国难民营。但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逃亡,许多「越南船民」会在海上遭遇死亡威胁,像是海盗洗劫杀害、被巡逻船只带回越南,又或是被海浪击沉。

Thi Bui 一家与亲友们在船舱内潮湿拥挤的环境度过了3天,虽然航海中有遇到巡逻船只通过、失去航行方向以及船身损害而难以前进等惊险瞬间,但最终仍成功抵达马来西亚,并在确认身分后,被送往了位于伯沙岛的难民营。

难民营内的生活简陋,但也相较安全,每个礼拜会有来自各国的代表团——美国、法国、加拿大以及澳洲等——前来面试申请该国庇护资格的难民。Thi Bui 父母先前已有亲戚前往美国,一家人也顺利通过了美国方面的面谈,获得庇护,坐上飞机前往芝加哥。

Thi Bui 一家与亲友们在船舱内潮湿拥挤的环境度过了3天,虽然航海中有遇到巡逻船只通过、失去航行方向以及船身损害而难以前进等惊险瞬间,但最终仍成功抵达马来西亚,并在确认身分后,被送往了位于伯沙岛的难民营。图为书中描绘Thi Bui父亲在逃难的夜晚仰望星空。 图/The Best We Could Do

▌移民美国后......

Thi Bui 一家到了美国后暂住在印第安纳州的亲戚家,父母因为学历不受当地认证,开始职业训练课程,而 Thi Bui 则发现,自己与已经住在美国一段时间的表姊们,从饮食生活习惯到服装上有着巨大差异。她开始透过电视以及姊姊转述的学校生活,慢慢改变自己、融入美国,但在经历第一年降雪后,孩子们陆续得了肺炎,于是Thi Bui 一家才辗转前往较温暖的加州圣地牙哥。

但是,越战在美国社会留下的冲突与伤痕仍存在, Thi Bui 住的地方又正好靠近圣地牙哥海军基地,一家人在路上时而遇到的美国人,有些会向他们吐口水或咒骂,时不时还会接到骚扰电话,一家人生活始终不易。

找不到稳定工作、消极沮丧的父亲几乎足不出户,在家里跟 Thi Bui 长时间相处,总是不断抽着烟,而虑于美国人的敌意;母亲则是偶尔与 Thi Bui 姊姊们在观念上发生冲突,并不断要求孩子们「成为班上最出色的孩子。」虽然后来一家人取得了美国公民身分,但父母多年来始终无法完全融入而显得孤独。

图/The Best We Could Do

尽管对于父母曾有过种种不谅解,Thi Bui 却在生下孩子后出现心态的转变。透过《我们尽力而为》的创作过程,Thi Bui 隐约也理解了父母在经历30几年漫长的战时岁月,或许为家庭留下了许多沉重的记忆,但在当时那样困难、生存不易的日子里,他们却拚尽全力地带着一家离开混乱的环境,让孩子们可以继续活下去。

「孩子,我是妈妈...」Thi Bui 在抱着自己生下的孩子时,突然从喉咙中说出了母亲在她孩童时期用越南文所说的这句话:

「我们要回家了,我们真的要回家了。」

《The Best We Could Do》

作者、绘者: Thi Bui

出版社: Abrams Comicarts

出版日期: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