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触诊恐生纠纷 专家促拟法配套
视讯诊疗对象扩大,慢性病、安宁病人、旅外国人均适用,最快2月上路。图为民众接受视讯诊疗。(林育贤提供/郑郁蓁台北传真)
卫福部拟将视讯诊疗适用对象扩大至慢性病患、灾难受害者、安宁病人等,最快2月上路。专家对此表示肯定,不过目前的人工智慧(AI)仍有限制,无法远距触诊,至少还需4、5年的发展。亦有专家提醒,视讯诊疗对象扩大后,恐会衍生医疗纠纷,需由法律专家拟定相关配套因应。
「阿伯,今天伤口恢复得很好唷!」近90岁的朱伯伯,有糖尿病、肾脏病,疫情严峻时,糖尿病足伤口溃烂到无法走路,出门只能叫救护车,因伤口长期无法愈合,送医后截指。原需住院1个月的他没打疫苗,又怕院内感染,住院2周后伤口未痊愈就返家,所幸透过「伤口中心」远端做伤口照护,由家人每天上传伤口照片,医疗人员给予正确的伤口照护指导,3个月后再回到医院,伤口已小了许多。
新光整型外科主任林育贤直言,外科因要求身体触诊等条件,未符合视讯诊疗类别,但朱伯伯属慢性伤口,透过远端由医疗人员指导家属,并搭配居家照护护理师协助,就能获得最好的照顾,他建议应给予一定弹性,才能造福无法长期往返医院的病患。
人工智慧能让医护了解病人的情况,不过,台湾健康智能医疗科技发展学会理事长张文瀚表示,至少还要再发展4、5年才能达到要求。现行视讯诊疗无从了解病人疼痛程度、活动范围等,急性疾病难以使用,不过却能做到即时咨询,如了解病人眼睛对不对称、能不能做到医师的指令等。若有需要,仍需到医院,原因是无法完整做到望闻问切,光用看的,无法确实知道病人状况,还需加上触诊和听诊。
台湾医疗科技整合学会秘书长陈泰呈说,如只是单纯发烧、感冒,视讯诊疗有助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不过若为盲肠炎,单纯画面诊断,可能会出现误诊,严重一点恐致死,这样谁要负责?
陈泰呈强调,面对面的诊疗都会有纠纷,视讯诊疗也难保不会有这类情形,政府开放病情稳定者使用,可将纠纷风险压到最低,但仍需产业界、医疗单位、法律相关专家讨论出对应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