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技艺有形施作 台南文化局培育新世代修复人才

▲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在文化部文化资产局的支持下,推动「第一期台南市传统匠师传习计划」。(图/记者林东良翻摄,下同)

记者林东良/台南报导

为延续文化资产保存技术,培育新一代修复人才,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在文化部文化资产局的支持下,推动「第一期台南市传统匠师传习计划」,首发课程聚焦于古迹与历史建筑修复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技艺—「泥作」。

这次特邀本市登录文化资产保存技术「泥作(土水)」保存者吕新义,以市定古迹西华堂右外护龙为实作学习场域,传授珍贵的修复经验。历经近300小时的密集训练,学员们29日齐聚西华堂,向外界展现学习成果。文化部文化资产局陈济民局长也亲临现场,见证这场技艺薪火相传的重要时刻。

作为文化资产修复的关键工艺之一,泥作涵盖多项技术,包括墙体砌筑、墙面抹灰、洗石子、磨石子、灰泥线脚及磁砖装修等,当中特别是抹灰、灰泥线脚与洗石子的施作技巧,考验着技师的精准度与经验累积。

而本次担任传习实作之讲师吕新义老师就是擅长泥作技术,施作技艺相当精湛。本次课程特别设立「实作组」与「记录组」,前者着重于实际修复技能培养,涵盖修复伦理法规、职业安全训练,以及汉式土水作的术科课程,并教授砌养灰池、白灰壁施作、特殊抹刀制作与洗石子翻模技法;后者则针对文化资产修复纪录者,透过工地现场观察与纪录训练,使修复过程完整保存,并缩短过去匠师、工地主责人与建筑师之间的资讯落差。这不仅提升了学员的专业素养,也为文化资产修复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体系。

计划主持人、台南应用科技大学陈宛宜老师表示,这次传习计划与以往不同,不再是单纯让学员「无中生有」制作白灰壁体,而是在既有建筑物上进行「修复与施作」,使学员直接面对真实的修复挑战。在实作过程中,学员须针对不同受损壁体进行检测、剔除范围界定,并根据壁体的含水率与未来维护需求,与吕新义师傅讨论材料配比与修复方法。此外,由于施作场域为市定古迹,修复方式需经审议委员审核,让学员不仅学习技艺,更理解文化资产修复的严谨性与标准。这种高度实务导向的课程设计,使学员不只是学习传统技术,更能在现场应变与决策,累积宝贵经验。

文化局代理局长林韦旭表示,文化资产的修复与保存,不仅关乎技术的延续,更关乎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本次「台南市传统匠师传习计划」不只是技艺学习的场域,更是一场文化使命的实践。随着课程圆满结业,这群学员将成为文化资产修复的新生力量,肩负起守护历史建筑的重要责任。未来,透过更完善的传习机制与培育计划,台南将持续深化文化资产修复技术,让这座文化古都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代代相传。

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表示,泥作技术是文化资产保存的重要一环,此次计划不仅成功培养新一代修复人才,更累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与教学模式,未来将进一步开设「大木作」与「彩绘」传习课程,并结合实地案场作为教学场域,透过不断变化的修复现场,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文资处也计划将课程中的各种案例与挑战系统化整理,发展成教材,为台湾的文化资产修复建立更完善的培训体系,确保这些珍贵技艺能够持续传承,并应用于未来的文资修复工程。台南市传统匠师传习计划结业 培育新世代修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