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情侣夜爬秦岭冰晶顶看云海失温遇难,亲属:已运回老家安葬

10月20日,多位西安网友发帖称,秦岭冰晶顶发生户外事故,多人被困,经过救援仍有2人遇难。21日上午,其中一位遇难者亲属告诉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遇难两人系情侣,目前已经运回老家安葬。救援人员表示,共有两拨人从野路夜爬冰晶顶想次日早上看云海,在途中天气突变遇险,2人遇难,另一名伤员已经脱离生命危险。鄠邑区相关部门表示,会对此次事件发布相关通报。

救援人员在为伤者裹保温毯 视频截图

21日凌晨,有西安网友发帖称,自己的亲属在秦岭冻死,到其家中收拾遗物。同时也有多位网友发帖称,19日晚,“有冒雨爬冰晶顶的10个学生娃,打电话叫了救援,等救援队上去,目前已经确认一个女生不幸遇难。”

冰晶顶位于西安市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处的“冰河翠景区”与太平森林公园交界处,海拔为3015米,是太白山以东最高峰,平均温度远低于城市,每年11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山顶积雪不化,阴坡的雪可以保存至四月中下旬。

从网友发布的相关视频可以看到,现场天气恶劣,救援人员正在给一名被困人员进行急救,旁边的人员也在着急大喊。

急救人员在转移伤者 视频截图

21日上午,上游新闻记者联系上了发帖的遇难者亲属,她表示,两人是情侣,都是二十多岁,“孩子和男朋友已经接回老家了。”

“唉,挺可惜的。”一位参与救援的人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确有一男一女失温遇难,位置在冰晶顶石海二道梁,救援持续了十多个小时,“不像网上说的是10个人,是两拨人,一拨是4个人,另一拨有几个人,大概有10个人,我们去救援报警的那4个人,人都没事,但是在路上就碰到了另一拨人中那个女的,发现的时候已经遇难了,当时我用雨衣把她盖住了,就上去继续救援。”

在视频中,有网友发现在救援时有伤者裸露腿部,怀疑是穿短裤登山,救援人员解释:“是因为裤子已经湿透,用救生毯给包住,防止体温流失。”

这位救援人员连连叹息,“他们就是为了赌一把,不是从景区,而是从野路上冰晶顶,看第二天早上的云海,他们还是有基本装备的,只是没想到突然变天。”

上游新闻记者询问了接收伤员的鄠邑区中医院急救站,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派出救护车接收了2名冰晶顶救下来的伤员,但当时没有收治。救援人员介绍:“2人遇难,另一个脱离生命危险了。”

上游新闻记者致电景区辖区派出所、鄠邑区应急局,工作人员均表示不方便透露详情。鄠邑区政府办工作人员表示,宣传部门会针对此事发布相关通报。

海拔3015米的冰晶顶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官网

据报道,4月30日,江西20岁大学生王某某坐火车去西安旅行夜爬秦岭,于5月1日失联。通过浏览记录和户外群查找,都指向其去了冰晶顶。5月9日上午救援人员在冰晶顶附近几公里处发现其遗体,推测是下雨滑倒,人体失温不幸离世。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2023年当地曾发布通知,加强秦岭鄠邑段重点区域封控管控工作。其中提到,加强冰晶顶核心保护区和圭峰山、将军山等“网红打卡地”执法监管与封控管控。2023年10月,为切实加强冰晶顶等秦岭核心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效避免因非法穿越导致的人员失踪、失温等伤亡事故,西安市鄠邑区曾发布《关于遵守秦岭地区穿越登山活动管理规定的通告》。

延伸阅读

驴友遗体在秦岭"鳌太线"上被发现 多人经过遗体帐篷未报警

“鳌太线”的高风险,又一次登上了舆论的浪尖。

近日,户外博主“猛蛇过江”骑行穿越陕西秦岭山脉“鳌太线”时,在一顶帐篷中发现一具遗体,随即下山报警,事件引发关注。后确认遗体为穿越鳌太线失联一个月的河南籍驴友马某某。

发现遗体的帐篷 图片来源:博主猛蛇过江

25岁河南籍驴友失踪一个多月,被发现死于帐篷内

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查询发现,今年7月14日,曾有媒体对马某某失联情况进行报道,马某某父母在网络发布寻人启事,希望能得到好心人帮助。

据悉,25岁的马某某是河南信阳人,由陕西宝鸡太白县塘口出发,独自进山,徒步穿越鳌太线,进山3天后,在黄柏塬镇西北方向5公里处,砭子园地区失联。

马某某同学称,马某某于7月5日进山,5日、6日还在发朋友圈,7日就彻底失去消息,他曾在出发前与朋友约定,如果失联立刻报警。当地救援队曾向媒体表示,因近期连续下雨,马某某可能有滑坠、失温风险。

图为都市报道视频截图

发现马某某的博主“猛蛇过江”向媒体表示,其在8月12日骑行至鳌太线2800营地下撤到核桃坪第4公里位置时,发现了路边帐篷以及遗体,随后下山报警。

《看见》记者注意到,“猛蛇过江”的视频评论区中,网友“小户小户夜不归宿”回复称:“这个帐篷原谅我当时还有夜路要赶,没敢打开看,生死由命吧,当时已经爬满苍蝇了。”并配有一张上述帐篷照片,帐篷拉链还未被打开。

博主猛蛇过江视频评论区,网友@小户小户夜不归宿的留言

《看见》记者查询发现,8月21日,“小户小户夜不归宿”在社交账号发文,解释了自己发现帐篷但未报警的原因。

“我在下撤的过程中,看见了这顶帐篷,当时第一感觉就是不太好,出于第六感也好,还是出于户外经验也好(正常没有在这种地方扎营的),感觉不太妙。于是喊了几声,拿登山杖敲了敲,没有回应。”

“当时时间6点左右,我还有3公里左右的路程没走完,路不好走,我也怕天黑没到目的地,而且我也没敢拉开帐篷看,毕竟按计划还要在山里露营一晚。就继续往下走了。第二天2点左右到达村庄,跟当地人说了帐篷的问题。当地人说很多徒步的体力不支会把东西扔山上,轻装下撤,而且最近失踪的那位当时传言已经找到了。加上万一是空帐篷,救援人员上去一趟我感觉会浪费救援资源。别因为一场乌龙,耽误了其他人员救援的宝贵时间。我也就祈祷是个空帐篷,没理会这个事情,直到我看到另一位兄弟的视频,证明里面有人,才后知后觉发现了这个事情。”

“对此,我深表惭愧,深深的内疚,如果我能及时上报,他是不是就能早点回家,老百姓讲究入土为安,那里面躺半个月实在是不舒服,对不起兄弟,你一路走好。”

多人曾发现遗体帐篷,但未报警

《看见》记者搜索发现,8月26日,“猛蛇过江”在知名户外网站8264上发帖讲述了自己单车穿越鳌太线时的经历,以及发现遗体前后情况和内心活动。

以下是其发帖自述:

8月11日凌晨0点,我从太白县体育馆门口出发,这个点大街上还有不少人在吃烧烤聊天,他们都看不懂我为啥这个点要骑车出去。我的目标是直奔苗圃登山口,上次是7月1日早上5点多抵达这个登山口,一个多月过去了,这里多了一张协查通报。

登山口附近,失联驴友马某某的协查通报 图片来源:博主猛蛇过江

之前听说过这个河南小伙子,7月5日上的山,后来连续降雨20天,其间宝鸡市爆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一直到7月25日,搜救队才在水窝子下撤路线找到一具疑似遇难者遗体,但是后来做DNA就没了下文,小道消息说这具遗体并不是他。

我悠哉悠哉推着车,在海拔2400多米的地方,突然远远发现一顶帐篷,真不容易,能在路上遇到驴友,我立马打开了运动相机,然后开始酝酿,待会该怎么和驴友搭讪,随着慢慢靠近,看到帐篷拉链是拉开的,我心想着,他看到我推着车,会是多么的惊讶。

再靠近一些,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蛋白质腐败的味道,并且发现帐篷上密密麻麻的苍蝇,我意识到不妙,不可能有人能在这种环境下长待,我也没喊有人否,我知道这里不可能有人,就好比你不可能对着炼钢炉里面问,有没有人,因为这种环境就不可能有活人的存在。

博主发现遗体帐篷进行拍照标记 图片来源:博主猛蛇过江

我把车子停下,拿起棍子挑开了帐篷的一角,发现了银黄色蛋槽垫,红色的背包,黑色的外套,帐篷左前方的位置,我并没有看到,我也不敢看,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最后挑了一下,这一看不要紧,我两腿一软差点摔倒,我立马想到了登山口贴的那张协查通报,也想起了失联的河南小伙,我只记得他的帐篷好像和这个完全一样,我可以断定,这就是他。

因为最后一次挑开帐篷,我只看到了他的头部,所以并不知道他的死因。我害怕极了,不是怕他,而是怕这条线路,会有什么样的强大力量,能置他于死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谋杀?野生动物?未知生物?他重装,带了这么多装备,都没能走出去,我带了个没用的自行车,没有露营装备,凭啥走出去?原来最近几个月没人走过这条路,并不是真的没人走,只是走的人没能出来。我愣了几秒钟,丢下棍子,就准备跑路,但是转念一想,我得把这个地方定位标记下来,于是停下来拍了照,保存了定位,然后继续下山。

路上我遇到一头黑熊,就在我前方20多米的位置,我立马大吼一声,熊可能没见过自行车,也没机会看到自行车,就被我突然一声吼吓跑了,我立马加速骑车通过,边骑车边大喊,不时回头看看熊追上来没。过了一段,我又遇到一个黑影从路上窜过,疑似野猪,我不停大喊,确保野生动物提前发现我,然后提前跑路,就怕突然从身边窜出来一头。

博主下撤时遇到山洞 图片来源:博主猛蛇过江

下撤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是河道在这里把林场路完全冲毁,我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往哪走,GPS轨迹显示往左拐,但那里是一个山洞,山洞拦腰往下都是湿的,地上有一排野猪的脚印,我对着洞穴大喊几声,没有野猪窜出来,我便进洞,在洞里遇到了一群蝙蝠,往我身上撞击,最后才发现山洞是死胡同,只能从洞里退出来。

我下到河道,推着车,趟了几次水来到最大的一个断桥处,这里在雨季是无法通过的,我通过这里,水都要淹没屁股。而且水流很快,很容易被水冲走,冰凉的河水让我浑身哆嗦,再待几秒钟,可能就冻麻了。路上有多处滑坡,途经几座木板桥,随时都有塌下去的可能性。

下午5点抵达派出所,我看到一个民警,重新看了一下协查通报上的联系方式,我说我要找成警官,我要报警,那个民警听了立马问我,是不是找到了?于是把我带了进去,三四个警察开始听我讲故事,我把这一路发生的事都讲给了他们听,他们一开始并不相信我发现的是河南失联小伙,我跟他们保证,这绝对是他,但是这都是主观判断,我重新组织了语言,把视频照片定位都发给了民警。

临走前,民警对我批评教育了一顿,告诉我这条线路的危险,并让我以后不要这么冒险,但也表达了对我的佩服,一个人出来就算了,还骑了个山地车从这儿出来,实在不可思议,并且还说,如果不是我这次走这里,可能一两年也不会有人发现遇难者,临走的时候,民警给我拍了照留作纪念。

“猛蛇过江”向警方报案后,民警在派出所门口为其拍照留念 图片来源:博主猛蛇过江

民警告诉我,家属悬赏10万元,有可能会给我,听到这个,我一开始有些高兴,但慢慢心情又些沉重,他的家人找了他一个多月,我这次出山带来了他们儿子的死讯,他们最后一丝希望即将破灭,他们该是多么绝望痛苦,回来之后,我正式通知该案主办民警,我自愿放弃家属的悬赏,让遇难小伙的家属能心安。

在我发布了抖音视频后,有两拨人和我取得了联系。第一波是一个人,他是8月7日就发现了遇难者的帐篷,当时帐篷是拉上的,没有闻到异常气味,但是能看到帐篷上有苍蝇,他以为没人,就没报警。

第二波是一个八人小队,他们是8月11日晚上遇到的帐篷,然后发现帐篷已经是拉开的,他们有两个人掀开了帐篷,看到了遇难小伙没穿衣服,然后他们是8月12日中午12点多出的山,比我出山早了四小时,出山之后担心被罚款,也没报警,而且他们也没认出遇难小伙是谁。通过没穿衣服,可以判断,大概率是失温而死。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的科普文章,失温症分为轻、中、重三期。

体温降至32℃~35℃。在这一阶段,人体会颤抖、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失温者可能感觉疲劳和腹部疼痛、视力困难,有反常的尿多。

体温降至28℃~32℃。肌肉不协调更明显,人的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失温者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的颜色可能变蓝。出现反常脱衣现象,导致短暂“热起来”的错觉。

体温降至28℃以下。肌肉协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不能行走,甚至昏迷。脉搏和呼吸显著减慢,可能发生心率过快或心房纤维性颤动,最终导致心肺衰竭。

是谁打开的帐篷,依然成谜

记者梳理时间线发现,第二发现人是谁,帐篷被谁打开,为何没有报警?依然是个谜团。

以下为记者通过公开信息搜集的时间线:

7月5日,河南籍驴友马某某进山,家属称7日失联(协查通报为8日)。

7月7日,马某某亲友报警。

7月25日,搜救队在水窝子下撤路线找到一具疑似遇难者遗体。

8月7日 ,网友“小户小户夜不归宿”发现了遇难者帐篷,当时帐篷是拉上的,没有闻到异常气味,但是能看到帐篷上有苍蝇,他以为没人,就没报警。

8月7日-8月11日,是谁发现帐篷,并拉开了拉链?

8月11日晚,八人小队发现帐篷已经是拉开的,看到了遇难小伙没穿衣服。

8月12日中午,八人小队出山,出山之后担心被罚款,也没报警,而且他们也没认出遇难小伙是谁。

8月12日中午,“猛蛇过江”发现帐篷,推测遗体为河南籍驴友马某某。

8月12日下午5点,“猛蛇过江”耗时4个小时左右,穿过约20公里的山路抵达派出所报警。

圈内有不走鳌太不是“强驴”说法

“鳌太线”是纵贯鳌山与太白山这一秦岭主脉线路,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也被誉为“中华龙脊”。两山之间的直线间距为46公里,实际徒步穿越行程最少为140公里左右,整个穿越中,两山之间平均海拔3566米。

线路80%是无人区,刃脊横切+巨石+跑马梁(高山草甸+石块)的地貌,路途共要翻越17座3000米以上的高山,是秦岭山区最为原始和最为自虐的顶级穿越线路之一,气候也比一般高山地区更复杂多变,一天有四季,常年出现狂风、大雨、冰雹、暴雨、浓雾、冰雪等恶劣天气。

驴友按地貌和气象赋予它地名和标记,平坦之地就成了常规扎营点,如2900、盆景园、药王庙、水窝子、2800、西源、大爷海等,为后来者的“分段胜利”提供指引。直到位于眉县太白山森林公园的大爷海景区,方才有人烟,是旅途最后一站营地。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唐代诗人李白登太白山时留下诗作,“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其中武功即鳌山,不少驴友登太白山也是为循李白的足迹。

曾有驴友表示,驴子以走鳌太为荣,以走鳌太作为加持自己成为强驴的一个标杆。在圈中,有不走鳌太不是“强驴”的说法。

据红星新闻2017年报道,陈铮是陕西省登山协会主席,也是首批穿越鳌太线的人。2001年,他将这条极限穿越之路首次带到大众的视野中。有人说,是他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陈铮直言,自己当初也没想到后来会有这么多人殒命于此。

9月6日,《看见》记者联系到一名河南籍户外圈资深玩家“老改”,他曾登顶雀儿山、乞力马扎罗山、慕士塔格峰、马纳斯鲁峰等著名山峰,是穿越过多条困难线路的“强驴”。

2007年-2008年间,“老改”两次穿越鳌太线,第一次穿越,他就和队友在山顶遭遇大雾迷路,被困整整3天,因为能见度只有2米,他们无法找到撤离路线,整个小队陷入深深绝望,“老改”一度以为自己会死在山上。

老改回忆,迷失方向后他们原地扎营,对四周进行探索,但无论怎么走都是悬崖。寻路时候,他们在鳌顶还救了几个大学生,这些学生当时都失温了。“他们装备不行,也缺乏常识,起不了什么作用,里面衣服出完汗就会结冰。”

连续多日被困,老改和队友陷入绝望的情绪,如果再被困2天,食物就不够他们活着走出大山。好在老天爷赏饭,天气放晴,最终得以脱困。

老改表示,五一期间,鳌太线事故率非常高。这个月份,陕西气温一般接近30摄氏度,但山上气温至少下降20摄氏度,且温差极大,还会出现冻雨,甚至暴雪。大风就更不必说,风是带走人体温最快的东西,装备不行,意识不够就很有可能导致失温死亡。

遭遇变天时,驴友们都想赶到营地,但赶路会导致体力严重透支。这种时候,队伍中掉队的人员极易死亡。而一些“独狼”单人穿越,哪怕只是崴脚、或被石缝卡住,都是致命的。“每年都死人,一些驴友报出来了,还有很多没有报出来,太正常了。”

“老改”表示,在户外,膝盖深的水都可能把人淹死,穿河的时候,好多驴友都不在乎。山里的水冰冷刺骨,加上水流急,再背着重装备,出事的不在少数,这些他都亲眼见过。

即便直面死亡,但“老改”依然活跃在户外圈。“被父母生一次,能走远一点,看看世界还是挺好,但要注意安全,做足准备,不能因为自己去玩,给爹妈妻子孩子带来痛苦,不要把自己安全寄托于他人”。

因为事故频发,2017年9月16日,中国登山协会和陕西省登山协会组成联合7人的专家调研团队,进行鳌太穿越线路调研,旨在采集有效的鳌太穿越线路数据,分析山难事故频发的具体原因。这也是我国首次由国家层面牵头,集合专业的登山队员,对公众穿越线路进行考察。此次调研完成后,中国登山协会与陕西省登山协会联合发布了《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査报告》。

2018年,陕西发文明确禁止鳌太穿越,违者将面临行政处罚。但每年依然有不少“强驴”踏入,以身犯险,事故仍然每年都在发生。

据媒体统计,鳌太线穿越,累计失踪、死亡人数已经超过50人,《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中,2012年至2017年夏季不足5年的时间里已累计失踪、死亡驴友多达46人。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这些数字还不包括没有报案的,陕西曙光应急救援协会统计,2010年到2016年底,曙光救援队共在秦岭地区搜集102次。死亡人数如此之多,搜救次数如此之频繁,可见“鳌太线”潜藏的风险之高。

封禁和管制是否会更安全?

“老改”认为,目前单纯的封禁未能有效解决问题,这种措施虽然出于安全考虑,但也会引发更多的争议,诸如必要的救援等。“老改”表示,封禁措施并不一定能提高安全性,反而可能导致更多人出于好奇而冒险尝试。

近些年来,如熬太线、雀儿山、阿尼玛卿、年保玉则等等,官方明令禁止进入、穿越的路线已经有很多条。

但对政府而言,封是封不住的,总会有人钻空子“偷登”、“偷爬”,出事的也大多都是他们。有网友曾提议,可以参考国外一些户外徒步区域,建立一个保障体系,在岔路设置一些指示牌,在危险系数较高区域设置一些应急避难所、驿站等,以及联合当地村民,或许可以降低徒步穿越的风险。

但也有人质疑,修一条有指示牌、有台阶、带扶手和栏杆的景区路,对山体和植被破坏更大,那还是驴友想要探索的那个未知世界吗?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鳌太线徒步穿越专家调研组成员之一、中国登山队教练李富庆向红星新闻表示,在穿越过程中,为防止驴友迷路,相关部门在沿途设置了指示路牌。然而,有些指路牌,被人恶意涂抹、修改了指路方向,“这种行为非常恶劣,如果驴友按照修改后的路线走下去,很有可能迷路,遭遇不测。”

2021年6月,《户外探险OUTDOOR》杂志在知乎曾发文分析户外线路越走越少的原因。其中,环保原因,几乎是所有被封禁线路和驴友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大量驴友、游客涌入,能力和素质层次不齐。只要有人类活动的角落,就会产生垃圾,生态的破坏是导致线路被封禁最直接的问题。

此外,工程原因,如涉及森林砍伐、矿产盗采等对生态造成毁灭性打击情况。典型的代表就是阿尼玛卿。2020年,媒体曝光祁连山非法采煤的事件后,阿尼玛卿周围的一切涉及旅游、科考、攀登、工程的活动被全面叫停。

高危、高风险也是封禁的原因之一,驴友好奇好胜的心理,总想去探求、征服一些知名的、刺激的线路,完成后以期许获得别人的赞誉。以致很多人盲目上阵,最终导致出现问题。如丰水期的夏特古道,五一的鳌太线。

防火防汛北方地区普遍存在,春夏之交的南方地区也是森林火险的高发区,通常每年从十一开始,到下一年的五一结束,林区乃至草场范围都是防火区,一律禁止进入。而从五一开始到十一,又进入了防汛期,部分区域也会实行封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