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過年壓力大 凝聚神隊友共識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1期

文/毕翠丝

除夕夜是家户团圆好日子,许多媳妇却隐藏着难解的千千结,有的媳妇要张罗年夜饭洗一大堆碗盘,有的媳妇要面对亲戚的各种比较,也担心春节期间频繁互动、相处产生嫌隙,一不小心就擦枪走火。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谦直指,这些压力大部分都离不开「人」与「人际关系」。年节关系通常反应平时的相处,了解自己焦虑的来源,行前花点时间讨论,凝聚夫妻双方共识,让佳节可以回归到凝聚亲情的初衷。

媳妇与婆婆的相处,是许多女性婚后的最大课题。有些婆媳平时没有住在一起,也没有摩擦或冲突,只是双方都不熟悉,农历新年要面对饮食口味、生活模式、宗教的差异;另一种是长期与公婆同住一个屋檐下,住在一起摩擦争执多,平时下班回家相处时间短,年假的时候整天待在一起,没得躲了。

这些种种都会产生预期性的焦虑,毕竟「婆媳要亲如母女」,实际上的互动经验却不是如此,双方都会感到挫折。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低,以及各种软弱,都是人生常见的剧本,当我们有意识的觉察到这些老套的剧本,就有改写的可能。

从温良恭谦让,到再也不回去过年

李信谦门诊中有位50多岁的刘女士,初为人妇时,家人希望她朝三从四德、温良恭谦让的姿态去生活,侍奉公婆、贤慧持家,才能在公婆家占有一席之地,背负很大的无形压力,几年后出现忧郁症的状况,觉得跟公婆的关系很紧绷,认为受到婆婆的欺压,但是婆婆并不认为自己是摆威权的强势婆婆,也没有干涉家庭自主权,先生也不认同太太的感受。

当忧郁症痊愈后,她把生病的原因归因在先生身上,认为先生处处不替她着想,很多事情不帮她,一直要她配合公婆家的活动,决定以后过年绝对不回公婆家过,彼此关系降到冰点。公婆知道她的决定后,根本无法理解,认为对媳妇没有不好,怎么突然间关系就破裂,中间沟通桥梁完全断裂。妈妈决定不回去过年,爸爸也没办法把孩子揪回家,一年一度的过年返家,从媳妇的焦虑转变为先生的焦虑,独自留在北部的刘女士,心情也不好受,情绪波动无法释怀。

先生也有内心小剧场

先生是两个女人间最好的平衡及沟通桥梁,但同时搞定家中两个爱他的女人,对男人来说也不容易。夹在太太和妈妈之间,男人也颇为辛苦,一方面想孝顺妈妈,一方面想成为尊重女性的好男人,过年时节,也有自己的内心小剧场。

李信谦门诊一位男性患者吴先生,也有「春节压力症候群」。小夫妻和公婆家没有住很远,爷爷奶奶很疼爱孩子,常常到家里突袭检查,美其名买了些好料来家里,却常常跟儿子抱怨,家里凌乱不堪,还说两个人都是高知识分子,一个博士一个硕士,公婆时常碎念,媳妇为什么结了婚就不出去工作。

事实上小家庭的经济没有什么问题,面对父母时常耳提面命,他没有透露口风独自承受,过年前焦虑到失眠,胸闷、心悸,也担心过年相处时间长,爸妈不小心说出来,引发两造战争。

给婆婆的春节礼物,从惊喜变惊吓

时代背景不同,新世代公婆有传统框架的人比例大幅降低,公婆在与媳妇相处时也可能会有压力,异中求同成了很多人的共识。

有一个婆婆原本就有焦虑症,在李信谦门诊固定就诊。她每年都期待三个孩子的到来,一位住在南部,两位在国外,过年时会固定回家团聚;平时用药反应都不错,过年前一个月开始,婆婆要求增加安眠药的使用,好几年都是如此。

婆婆脑中常常思索,要怎么对他们好一点,从国外回来的两对,生活习惯不一样,需要准备哪些吃的,一直在脑补,有一年开始出现轻微的忧郁症。某一年,孩子们回来后,特别给她一个惊喜,带她去环岛旅游,饭店、租车都安排好了,她心想,是不是孩子们觉得过去几年她煮的菜不好吃,所以不想待家里,环岛五天四夜,回来后就忧郁症发作。

从孩子们的角度来看,觉得每年母亲为过年操持劳累,想让她享受一个不用待在厨房的假日,可惜因为没有事前讨论,这种surprise不像是惊喜,反倒变惊吓了。

行前讨论,凝聚神队友共识

李信谦表示,过年其实有点像迁徙的概念,「票订了吗?」「车子送去保养了吗?」像要出发去旅游,都会事前做一些功课,去哪些景点,时间怎么安排,大家都要出一点力气,有一些事先的沟通,全家做一些预备,让媳妇不是匆忙进入新的情境,只能被动因应,找出因应解决之道。

提前询问年夜饭的菜色?在家下厨、订购年菜,还是出外用餐。过去年夜饭多由婆婆和媳妇一手料理,产生不少矛盾和分工问题,近年来订购年菜与出外用餐的接受度愈来愈高,不用烦恼除夕围炉前的大采买,省去备料下厨的工序与时间。如果决定自己煮,过年前先沟通好菜色,餐毕后,全家人一起收拾,而不是媳妇一个人洗洗刷刷。太太可以老实说,回到老家哪些事情做得来、哪些做不来,或什么情况需要先生协助圆场。

对男性而言,回到习惯的环境,容易被「惯性」所驱动,甚至把婚姻中建立的新习惯给抹煞掉,有些男性在自己建立的小家庭里,也会主动帮忙洗碗做家事,但回到原生家庭时,这些习惯突然都不见了,好像回到儿时,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味耍废。

传统华人家庭,亲子关系是核心,夫妻关系沦为亲子关系的配角,媳妇嫁进家门,有点像「外来者」,和原先的大家庭搅在一起,很容易出问题。现在的家庭中,媳妇多半要负担经济,到外工作,学识专长兼俱,价值观、人伦关系、权利义务都在松动,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才是家中的主角而不是配角,身为「三角关系」核心的儿子,若没有适时当个润滑剂,家庭氛围容易紧绷。

最容易踩雷的多半是教养方式,公公婆婆的管教方式多半较为宽松。平时还算听话的的孩子,面对教养态度不同调时,例如长辈不断喂食孩子糖果饼干,躺着看电视不节制,跨年夜熬整晚,行前提醒孩子,仍要遵守规矩。

婆媳间关系要和谐,需要先生大力「神助功」,随时支援、打圆场,面临众多长辈的嘘寒问暖与关爱的眼神,或问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时,队友要注意太太发出的肢体暗示,故意岔开话题或找个借口离开现场,例如可以跟长辈表示「想带小孩去家里附近逛逛」,愿意帮忙太太的先生,日后婚姻生活会越来越平顺,先生如果不愿帮忙,未来婚姻关系紧张的风险可能大幅提升。

以理相待、降低期待,双方才能和睦相处

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女人,很少真的能把彼此当成母女的。事实上,婆婆不是肉身的妈妈,从生物遗传的观点来看,饮食的习性、待人接物、表达方式多所不同,如果没有换位思考,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关系最会造成影响的是关系,最能够改善的也是关系,面对公婆,保持礼貌和尊重,以善意出发,透过观察跟理解找出相处之道,平时花点时间关心长辈,刻意打通电话问候,增加一些互动频率,一份问候、一份关心,都能增加彼此关系情谊。

李信谦提醒,如果家庭关系复杂难解,一个人承受不住,千万不要独自闷在心里,寻求身心科医生或心理师的协助,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解析,有机会跳脱原有的思维,用全新角度看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