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统治世界(上):随城市兴起的发明史
▲一次性吸管。(图/记者李毓康摄)
图文/镜周刊过去几个月,看似平凡无奇吸管成了文化论战的焦点。不只台湾珍珠奶茶该怎么喝成了政治话题,在纽约、温哥华、西雅图等国际城市也纷纷立法限制或禁用吸管。环保人士不断强调「可抛弃式」(disposable,实际上却是数百年难以被分解消灭)的吸管对海洋生态的严重危害。
不过在此同时,有些保守右派人士认为这场「蹩脚的自由派运动」对环境根本无啥助益。有些人也担心这场运动污名化了真正需要使用吸管的人(例如行动有障碍需要吸管摄取饮食的人们)。甚至环保团体中也有人有不同意见,认为海洋污染这个全球性的问题,拿禁用吸管做为诉求,并不是达成制度性改变的好方法。 专栏作家马德里格(Alexis Madrigal)在《大西洋期刊》最近的文章里,从吸管的争议看美国资本主义文化演变的历史。他说吸管「始终是被历史的潮流带着走,浸淫在时代中,塑造出它的材质织理」。
在他看来,从美国工业主义的兴起、都会文化的形成、性别关系的转变、公共卫生的改革、到青少年的速食文化都可以看到吸管的影子。如果透过吸管「管窥」美国,可看到现今资本主义所存在的一些矛盾。
使用中空的柱状管子吸取食物的历史,可能比人类出现的时间还要早。这从一些灵长类的行为可得到引证。
在十九世纪之前的美国,吸管(straw)在英文里是名符其实的麦秆。它们长在田里,经过收割、裁剪、干燥的处理制造过程。1888年,来自华盛顿特区的马文史东(Marvin Stone)取得了美国第一个「人造吸管」的专利。根据史东的说明,这个取代天然麦秆的人工吸管「廉价、可持久、无从挑剔」。
最早的这批吸管制作方法是由工人把纸缠绕在极细的圆柱上,在外头涂上石蜡。通常还会染上「类似天然麦秆的颜色」。这个新奇的产品不久之后就开始出现在全美各地的报纸广告上。
广告上强调的是史东吸管的好处和天然麦秆的缺点。史东吸管「无味、无臭」而且「干净、完美」,「喝一次你只需要用一根」(不会像天然的吸管有味道、而且可能有裂缝吸不起来)。
这些广告应该是很有效,史东吸管引来诸多仿效者,廉价的吸管蔚为流行。这是美国勇于尝试创业成功的企业精神范例。
不过,早在史东的人造吸管被发明之前,供身体障碍者吃药喝水,可重复使用的吸管早已被发明出来。为什么这种可抛弃式的吸管在这个时候问世?除了方便性之外,它的风行也和时代背景有关。
按照马德里格的说法,在十九世纪初,美国基本上还是农业社会。城市里的餐厅数量寥寥可数,且大部分顾客仅限于上流阶级。随着都市化脚步加快,人们饮食文化的改变,也让吸管得以登堂入室,进入了饮食文化的殿堂。
在当时,碳酸饮料正流行。原本昂贵且笨重的机器有了很大的改进。贩售「软性饮料」的冷饮店开始在街角风行,城市的人们都想来份带有甜味、清凉冒泡的饮料。
除此之外,南北战争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化,出门讨生活的人变多了,大量人口往城市集中。城市里原本有酒吧和沙龙,不过它们是性别区隔分明的空间。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城市女性们也需要有自己可以聚会的地方。卖苏打水的冷饮店,不含酒精,干净、安全,成了适合妇女社交的重要场所。
根据1911年出版的《实用冷饮吧指南》的说法,冷饮吧堪称是民主政体的资产。「如今每个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本地人外国人,都钟爱冷饮吧〉」
另外,都市化也带来了公共卫生的问题。尽管都市的现代便利性,它的死亡率却高于乡村地区,吸管也成了公共卫生的重要关键。一些城市在十九世纪末开始要求餐厅里必须准备吸管。一份威斯康辛的报纸在1896年提到已经有许多城市「已经发布规定,在公共的餐饮场所必须使用包装好的吸管」。
不仅如此,当时堪萨斯一名医师更发起「不共用公杯」的运动。基于卫生理由要求禁止使用「共用杯」(common cup,类同早期台湾在路边免费奉茶的公杯)。
解决共用杯子的卫生问题,最后靠饮水机和纸杯解决了,不过当时人们另一个选项则是可手动押取的吸管盒。
不管是杯子还是吸管都必须保证干净,防止细菌入侵孩童,当时的广告宣传是吸管盒可以避免孩童手指碰触其他的吸管,并「保护吸管不收苍蝇、灰尘、和微生物的污染」。
往后几十年,吸管在制作技术上、在生产规模上都经过不断的演进。不过真正有趣的变化或许不是在技术方面。而是吸管和麦当劳的关系。
参考资料:The Atlantic, Vox更多镜周刊报导【绿色和平「彩虹勇士号」来台(下)】 「零塑胶台湾!」 绿色和平相信我们可达标寄居蟹以瓶盖为家 全球塑胶垃圾密度最高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