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開車癌症風險大增?4招避免吸入致癌物質

2015年出厂的车辆,添加于车顶泡棉、座椅、仪表板电子设备中的「阻燃剂」,可能有致癌的可能性。 图/潮健康

平时代步用的汽车,竟也可能潜藏致癌风险?根据近期刊载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的研究指称,2015年出厂的车辆,添加于车顶泡棉、座椅、仪表板电子设备中的「阻燃剂」,可能有致癌的可能性,且夏季时车内释放的阻燃剂分子,是冬季的2-5倍之多。

家用车内潜藏致癌物「阻燃剂」? 图/潮健康

防得了火却防不了癌症? 研究:车内「阻燃剂」恐暗藏致癌风险

美国杜克大学与绿科学政策研究所(GSPI)共同发起这项研究。团队召集101位拥有2015年后出厂车辆的受试者,其中汽油车、油电车与电动车的比例分别为50%、25%与25%。研究团队在他们的车辆内放置采样器,并开始为期7天的采样,该采样器可用于测量车内空气中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另外,每位受试者被要求从车辆内采集一小块泡棉样本。

初步采样结果显示,总计有17种阻燃剂成分被检测,其中有机磷酸酯 (OPE)为最常监测到的阻燃剂类别,超过60%的采样器监测到4种有机磷酸酯:三乙基磷酸酯(TEP)、三异丁基磷酸酯(TIBP)、三丁基磷酸酯(TNBP)与磷酸三(1-氯-2-丙基)酯(TCIPP)。

夏天车内阻燃剂浓度较高? 电动车比燃油车更安全?

报告指出,车辆制造商、型号、年份与制造国家的不同,阻燃剂的浓度差异并不大。若以动力模式来看,电动车于冬季时的TCIPP浓度,比起汽油车低约6倍、于夏季时的TNBP浓度低约3倍;与油电车相比,电动车的2项数据更是分别低出8倍与14倍。

除了动力模式的差异外,阻燃剂浓度也会因季节转换而有所不同。其中TCIPP冬季时的浓度约为 56 ng/g;夏季则增加约4倍,达到231 ng/g。TEP、TIBP 和TNBP也有类似的增加趋势,夏季浓度分别高出1.6、4.9和5.3倍。这些经过2次采样的车辆,在2个季节之间的平均室外温度分别为摄氏7.4 度、摄氏21.9度。

研究团队表示,上述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温度对于阻燃剂自车内材料中释放,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尤其停放中车辆的室内温度,可能会明显高于室外温度,在夏季更会加剧这种影响。过往有研究证实,夏季停放在阳光直射下的车辆,平均比外界温度高出摄氏20度、内部最高温更高达摄氏68.8度。

研究作者Heather M. Stapleton表示,在所有有机磷酸酯阻燃剂中,「TCIPP」是最为危险的一种,其过往被证实可能导致肝脏腺瘤、子宫肌腺瘤甚至肝癌、子宫颈腺癌的风险提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其化学近亲「TDCIPP」(三(2,3-二氯丙基) 磷酸酯)的逐步淘汰,TCIPP已广泛用于纺织品、建筑装潢材料或家具之中。

阻燃剂PBD使致癌风险暴增3倍! 图/潮健康

家具、纺织品也添加阻燃剂? 《JAMA》证实:致癌风险飙3倍

除了TCIPP带来的潜在威胁,阻燃剂中常见的另一种化合物:多溴二苯醚(PBDE)也被认为与致癌风险提升有关。《JAMA Network》刊载研究表明,血清中PBDE浓度较高者,致癌风险是浓度较低者的300%。PBDE常用于汽車用塑料、电子产品外壳、电路板、家具、室内防火装潢材料与纺织品中。

研究团队指出,PBDE和其代谢物能够结合于荷尔蒙受体,作为激动剂或拮抗剂,进而干扰荷尔蒙平衡,被认为与内分泌相关肿瘤(如甲状腺癌)的发展和有关。另外,研究发现PBDE能够破坏乳腺组织的基因完整性和先天免疫功能,可能与乳腺癌的发展有关。

动物研究则发现,PBDE的剂量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表明其可能促进癌症的发展。PBDE也可能引起氧化压力、DNA损伤和细胞周期的调控失调,这些都是癌症发展和进程中的关键因素。尽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将PBDE列为人类致癌物的证据仍不足,但该研究发现PBDE暴露与美国成年人癌症死亡率的关联,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新的方向。

夏天开车出门前必做这些措施! 图/潮健康

如何避免吸入阻燃剂? 夏天开车前必做「4大措施」

至于开车时如何避免暴露于阻燃剂的威胁之中?Stapleton建议,首先应尽量将车辆停放于阴凉处,或使用遮阳设备以降低白天的车内温度。再者,上车时应马上打开车窗通风,并搭配空调进一步冷却室内温度。绝大部分的车可切换循环进气的功能,上车后应切换至「外循环」模式,让室内外空气产生对流。

考量到台湾夏季高温往往高于摄氏35度,且根据行政院主计处统计,自2020年底自用小客车登记数为675万辆,约每4人就有1人拥车。因此,民众应于夏季时多加注意车内温度的高低,将车辆主动停放于阴凉处,上车前也应做好通风措施,以免暴露于罹癌风险之中。

本文转载自《潮健康》,原文为:夏天开车「致癌物」吸好吸满? 研究:「阻燃剂」恐使致癌率飙3倍

│更多精选推荐↓↓↓